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先秦时期“情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6 19:35

  本文关键词:先秦时期“情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情理 美学 儒家 道家 宗法血缘 人伦关系 中庸


【摘要】:中国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而人们对于某种伦理道德原则的接受,既不同于法律上的强制,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认识的问题。它需要诉之于个体的感情,通过感情的感染而推动行动。这就使得在艺术上,中国美学特别强调感情的重要表现。虽然强调情感的表现,但同时它也十分强调“情”与“理”的和谐统一。这里说的“理”自然也包含着事物的道理,但更重要却是人伦之理。无论从孔子说的“思无邪”还是到汉代的《毛诗序》提出的“发乎情,止乎礼义”,都是要说明感情要合乎于伦理道德,而不是无节制的、非理性的感情。 首先本篇论文侧重于阐明“诗言志”的情理兼容性与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的“情理”美学观。先秦时期是我国美学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包含着后来各种美学思想发展的胚胎和萌芽。这对我国古代后来“情理”美学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主要说明“情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情理”论是建立在“情”范畴与“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而“情”与“理”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哲学范畴,承载了中国抒情文化的脉络。这一章主要从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情”范畴和“理”范畴出发,来说明为何会形成后来朝代的偏于情或偏于理的情况。 再次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力图阐明这样情理融合统一的“情理”观为何会在我国发生。不同的民族发展的历史条件,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在自己民族中产生的美学范畴,往往体现着本民族的某些个性。中国古代的“情理”观为何会有不同于西方情感与理性的特征,那是基于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中国古人的人伦体验世界观及中庸的方法论。 不同于西方,中国美学历来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贯注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善的情感和其真实无伪的表现。中国美学讲究的是艺术的真实,是感情表现的合理与真实,而不是对外在事物模拟再现的真实。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霞;;论朱素臣《文星现》传奇的主题意蕴[J];天中学刊;2011年03期

2 杨和亭;田茂泉;;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管窥[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余亚斐;;“和”与礼学的本体论意义[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4 李世萍;王润琴;;《毛诗》大小序教化思想探微[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马海江;姚雪红;;《诗经》中的“和”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6 关健英;;冯道现象与五代之乱的道德伤痛[J];学术交流;2011年06期

7 朱志荣;;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刘庆艳;王蕊;花琦;许南海;;冯桂芬社会整合思想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宜明;;道德哲学之重建——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伦理变革[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史志谨;;鲁迅小说《奔月》解读[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洪兴;;儒学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命运[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大成;;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观[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5 张述元;;经济转轨与人格嬗变[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孔庆福;;21世纪需要一位新孔子[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7 吴玉琦;李清雁;;关于我国古代德育几个问题的评述[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8 杨亚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吴培德;;《易经》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邹顺康;;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韵;建议以七夕节为中华情侣节[N];光明日报;2007年

2 曹建飞 何忠林;刑法惩治窝藏、包庇犯罪应顾及人伦情感[N];检察日报;2007年

3 孙涤;人际原则:青铜法则篇(下)[N];南方周末;2007年

4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刘余莉;恩义文化中的“受恩”与“施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N];文汇报;2008年

6 傅菊辉;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N];人民日报;2006年

7 中国工商报社副总编辑哲学博士 李清栋;灭绝人伦 伤及“天理”[N];中国工商报;2010年

8 吴灿新;现代妇女:和谐家庭的纽带[N];南方日报;2007年

9 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石文龙;30年我国公民行为方式之变迁[N];法制日报;2008年

10 樊浩;高技术的伦理—道德悖论及其文化战略[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影君;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1897-1927[D];辽宁大学;2011年

2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3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邸利平;本心与常道——工夫论视域中的吕大临道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书岚;中国诗学中的人权思想资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宏志;中国个性伦理的萌发与展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赵庆杰;家庭与伦理[D];东南大学;2005年

9 丁成际;“群居和一”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晓俊;中国竹笛吹奏艺术的历史与美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阳;先秦时期“情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葛岚;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聂希;夫妇与朋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封娟;《袁氏世范》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潘菁菁;论张爱玲小说人伦关系的异化[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玉国;“吃”的生命、政治与社会意蕴[D];扬州大学;2006年

7 刘艳;《白虎通》的伦理体系及其现代意义[D];浙江大学;2008年

8 魏卿;文化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儿童观及其现代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相恒振;孔子孝德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马春玲;西方情理(情知)观的缘起及演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97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97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