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浅论探索本雅明的“纯语言”观——以《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16 21:33

  本文关键词:浅论探索本雅明的“纯语言”观——以《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本雅明 《译者的任务》 纯语言 可译性 《三国演义》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本雅明的生平分析,来揭露其晦涩理论的产生背景;将介绍本雅明著作《译者的任务》中,留给后世翻译理论界的若干思考,其中包括可译性、原作和译作的关系、翻译的忠实等;将通过对罗慕士《三国演义》全英译本翻译实例的列举,去探索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观。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本雅明生平本雅明的一生短暂却又充满了漂泊的动荡,苏珊.桑塔格称他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和“现代文化中的土星英雄”。“本雅明的一生集众多身份于一身,在文艺批评、翻译、哲理思考、随笔写作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在诸多看似对立的思想神风之间孤独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庆茹;;本雅明思想身份的生平解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周全伟;;文学叙事的道德承载[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于金华;;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伍茂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王欣然;;都市景观与消费怀旧——试析上海新天地“怀旧”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5 葛体标;;本雅明:法律暴力和救赎[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菲;摄影:技术、艺术与文化[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5 周洁;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本体论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8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马春玲;《万有引力之虹》之熵主题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伟;;本雅明说的是啥?[J];国外文学;2007年04期

2 郑忠耀;;试析本雅明“纯语言”翻译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林绪肃;;追寻语言和谐的乌托邦——本雅明的“纯语言”见解[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杨镇源;;论本雅明哲学思想对语言建构的现世意义[J];求索;2010年02期

5 冯文坤;;论本雅明的“可译性”及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喻锋平;;从“理念”到“纯语言”:论本雅明的语言哲学观[J];求索;2009年11期

7 潘寅儿;张旭;;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袁筱一;;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9 林琳;;本雅明“纯语言”翻译观浅释[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王雪梅;;浅析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9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村山吉广;江口尚纯;顾晓雪;李杨;杨帆;;《诗经》研究文献目录(日文篇)——明治元年~平成二年(1868~1990)[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2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3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4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5 吴拓邦;与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摄影[N];经济观察报;2005年

6 魏家川 博士;这一切来得太快[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马夫;与大师为邻[N];中国摄影报;2005年

9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佳怡;本雅明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5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6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7 叶剑青;“气息”消失之后的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新凤;回归式拯救—本雅明艺术救赎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程兰;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杨贤政;本雅明“灵韵”思想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尚芩;经验的密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9 徐祥境;本雅明“技术复制论”中的矛盾心态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10 庄伟伟;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297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97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8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