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关于用现象学诠解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1-12 02:35

  本文关键词:关于用现象学诠解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反思 出处:《文学评论》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现象学美学 诗性智慧 中国传统 胡塞尔 英伽登 海德格尔 中国思想 审美现象 文艺学 纯粹意识


【摘要】:学界通常借用现象学思想方法开掘清理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术语概念,试图在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历史性掘发、重建中扬厉、涵摄、维护本土传统的精神特征和优越价值。在异质性的文化间作比较,异比同更有意义更有启发性更富有成果;对直观到的"实事"的所有细节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对艺术与审美现象的本质结构进行详尽的分析,对学科问题和思想前提的严格省察和怀疑态度,对艺术与审美现象的复杂多变的多种可能的显现样态作彻底界说区划,在整体性的思想框架内尝试构建文艺学美学知识系统的诉求等等,这些充满着现象学哲学美学精神的课题和思想因子,更值得重视关注。
[Abstract]:Scholars usually us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to explore and clean up the term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 wisdom, trying 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 wisdom. To maintain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 values of local traditions.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ces are more meaningful, more enlightening and fruitful than similarities. The article makes a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all the details of the intuitive "actual things", analyz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art and aesthetic phenomena in detail, and makes a strict examination and sceptical attitude to the subject problems and ideological premises. To the art and the esthetic phenomenon complex and changeable many kinds of possible manifestation forms to make the thorough definition division, tries to construct the literature and art esthetics esthetics knowledge system request and so on in the overall thought frame. These topic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which are full of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ical aesthetic spirit, deserve more atten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02
【正文快照】: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杨人梗就写下《现象学概论))一文,准确而颇有深度地“同步”介绍胡塞尔。60年代,徐复观在鼎鼎大名的《中国艺术精神》里,将庄子的“心斋”类比胡塞尔的“纯粹意识”,抉发微言大义,首开现象学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碰撞之先河。一批欧美籍华裔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孙维城;南北宋之间几位词论家的词学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邓福舜;东晋玄言诗的艺术价值[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6 李洲良;钱锺书对“韵”的阐释[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7 逯雪梅;论《礼记·乐记》的“中和”文艺思想[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8 余开亮,蔡永海;古代气论的三种形态及其美学意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祁海文;徐^y:“美育”概念的最早提出者[J];长白学刊;2002年06期

10 吴时红;;论海德格尔诗学的后期转向及其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2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钟庆忠;;花文化效应成就了百万葵园[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6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7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贞;超越忧患 走向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志国;徐渭人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雁华;诗化人生的现实栖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翠萍;东西方艺术设计本质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吕杰锋;数字化艺术设计略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简介[J];国外文学;1981年04期

2 维柯 ,朱光潜;《新科学》第5卷:发现真正的荷马[J];国外文学;1981年04期

3 朱光潜;关于维柯《新科学》:《全书的结论》的说明和译文[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

4 М.杜弗莱纳,韩树站;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现象学》引言[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5 ;“现象学美学”简介[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3期

6 长峰;上海讨论美学研究和教学问题[J];哲学动态;1985年06期

7 乐黛云;;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分析(四)——接受美学与小说分析[J];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8 刘韵涵;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美学[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9 梅洛—庞蒂 ,刘韵涵;塞尚的疑惑[J];文艺研究;1987年01期

10 王纪宴;约翰·菲舍尔教授来我校讲学[J];文史哲;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殷平善;;论中医药学创造性生活动中的审美思维[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N];人民日报;2000年

2 阎延文;让诗歌散发出太阳的香味[N];中国艺术报;2002年

3 覃德清(教授,,人类学博士);民族文化资源的理性阐发[N];广西日报;2002年

4 陈鹏举;佞宋词痕[N];解放日报;2002年

5 劳承万(美学家、教授);由非主流美学能引出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王洪岳;信仰消失之后的反讽[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段建军;文艺学界热议学科危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杨义 阮爱东;在历史人生中体验诗性智慧[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2 周爱明;《格萨尔》口头诗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小勇;维柯教育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论王阳明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沈春雷;魏晋南北朝自然审美的道教特征及其哲学意义[D];四川大学;2003年

5 吴建冰;龙胜壮侗语族群民间歌舞的稻作文化内涵和意义转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宋传东;意向性与杜夫海纳美学[D];苏州大学;2003年

7 马嘉;穿越历史时空的诗性智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10 许晋;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12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12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