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表达:《红楼梦》诗词英译的互文性
本文关键词:异化的表达:《红楼梦》诗词英译的互文性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红楼梦》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遣词造句,无处不充满丰富的互文性。翻译过程中大量的互文指涉,无不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借助异化策略,表现异域文化的互文性,达到了文化交流之目的。
[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r sentences, everywhere is full of rich intertextuality. A lot of 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 process, contain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versity, the translator with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ity is the exotic cultur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exchange.
【作者单位】: 黄淮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据陈宏薇和江帆(2003)统计,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红楼梦》的英译本有9种之多。[1]47而《红楼梦》英译版本之多和翻译之艰巨,又使得《红楼梦》英译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从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戴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洪涛;;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J];上海翻译;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德香;;翻译批评的自我与他者[J];外语学刊;2006年05期
2 王晓蕾;;从互文性角度看《太阴夫人》两译本的英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3 柴秀娟;;描述译学的语言学模式[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4 马慈祥;;文化意象互文性的限度与翻译策略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唐永泽;;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亡意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隋婧文;;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简评黛玉哀音《葬花吟》两个英译版本[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7 谢孝兰;;作品重写及其选择的文化成因[J];求索;2006年05期
8 刘迎姣;;《红楼梦》英全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1期
9 朱耕;;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时代文学(上);2010年06期
10 朱耕;;从《红楼梦》书名的英译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兼论《红楼梦》书名的含义[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粉保;;论《金瓶梅》转译本的“传真”与“失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映先;张小波;;格式塔意象翻译:从大观园到太虚幻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军;;《好了歌》中的隐喻及其英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严苡丹;《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亚敏;从《红楼梦》诗词英译中看中西文化差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盼慧;象思维与《红楼梦》中象表征的翻译[D];江南大学;2010年
5 赵雅丽;从功能对等视角看《红楼梦》两译本中言外功能的翻译[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华灵燕;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诗歌意象翻译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邓丹阳;从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英译本看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语习语的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蓉;从目的论角度看《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品;;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段龙江;;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互文性[J];内江科技;2006年06期
3 张春雨;;李清照词《行香子》新解[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4 赵红辉;;互文性与《锦瑟》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刘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J];职业时空;2009年10期
6 孙宁宁;吴琼贤;;文学研究中的互文和原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5期
7 李倩;;互文见义与古诗翻译[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9期
8 刘斐;;从互文性理论重新解读《宋诗选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邢怡;;《虞美人》诗词英译与互文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9期
10 罗海鹏;;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中西“灰姑娘”的故事——以《叶限》和《Cinderella》为例[J];山花;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雪;;人与“绝对”的较量——戈麦用诗歌与人生演绎死亡[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秀泉;;意象疗法治验实例[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祝菊贤;;论魏晋南朝诗歌宣叙意象的美学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刘新文;;笛子类的意象在北宋诗词名篇中的作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丛滋杭;;论艾略特早期诗歌的沟通障碍[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桂荣;;归趋新的审美维度——方方近作的诗学特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亚岚;王文轲;;词中之月与生命之月——简析李煜词中“月”的意象[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9 王士芬;张瑞兰;彭聃龄;;汉字意象值与意义值的测定[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李世庆;;城市设计的准则:以“公众意象”为本——以上海市鲁迅公园附近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西来 陈建功 韩作荣 李小雨 毕胜 文羽 张同吾 吴义勤;他按准了时代的脉搏[N];文艺报;2010年
2 邵振国;撒网于湍急的水面[N];文艺报;2011年
3 刘新文;北宋诗词中的笛子类意象[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朱先树;短诗的魅力[N];文艺报;2006年
5 记者 刘秀娟;鲁院高研班举办诗歌研讨会[N];文艺报;2009年
6 记者 李静;神韵注油彩 成竹生意象[N];东营日报;2010年
7 林木;杜泳樵油画的东方意象境界[N];经济日报;2001年
8 余凤高;浪漫主义者的肺结核病意象[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陈云;形象 意象 兴象[N];美术报;2007年
10 杨飞云;具像中的意象参与[N];中国文化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明;“医者意也”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8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9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静;英文食品广告词中互文性所蕴含的意境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7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17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