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地位的多元系统解读——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
本文关键词:翻译文学地位的多元系统解读——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翻译文学虽硕果累累,但一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承认。翻译文学一直都是社会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多元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占据中心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作为建构新思想文化体系的媒介,逐步处于中国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has been neglected in spite of its fruitful achievements. Translation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luralistic system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its dyna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translation literature, as a medium for constructing a new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was gradually placed at the center of the pluralistic system of Chinese cultural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翻译文学一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在上百种通史性质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几乎没有一本著作专门为翻译文学设立专章;偶有提及翻译文学的,也仅仅是作为五四新文学的背景来看待。对于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梁实秋、卞之琳等知名作家兼翻译家,多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廖七一;多元系统[J];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2 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德英;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J];中国翻译;2004年05期
2 张聪;;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白燕;从“洋教习”到“外国专家”——北京大学聘请外籍教师百年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肖宗志;政府行为与废科举后举贡生员的出路问题[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5 邱国盛;从戊戌维新看近代北京、上海的城市互动[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李超;中国近代司法审判权的构建途径:权力重构与制度移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张雪峰;试论晚清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及其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8 车欢欢;罗天;;从辜鸿铭《论语》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新光;;20世纪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10 李昕;;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3 李细珠;;倭仁与道咸同时期的理学[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臧运祜;;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以六个关键年度为视点的考察[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兆祥;;晚清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体制形态研究[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任天豪;;清季使臣群体的变迁及其历史意义[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3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4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5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9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国明;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国瑞;驻美公使崔国因的世界认识、国防及外交思想(1889~1893)[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赖佩芳;从“象征资本”的角度看赞助人角色[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3 郭丽静;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译作的地位[D];重庆大学;2003年
4 石姝;多元系统理论下的大卫·科波菲尔的两种译本之比较[D];重庆大学;2004年
5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王士义;留美幼童与留日学生归国就业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1年
7 彭江;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欣瑞;基督教与近代陕西社会[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刘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q,
本文编号:1417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1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