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与文学话语意象的强制性组合
本文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与文学话语意象的强制性组合 出处:《社会科学家》2009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概念合成理论 意象组合 强制性组合 意义整合 构式整合 文学话语 相似关系 话语主体 表层形式 复合式
【摘要】:意象的强制性组合是文学话语实现其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基本方式之一。意象强制性组合的意义有隐喻整合、转喻整合和复合式整合三种合成方式,其形式上表现为语义超常组合构式和语法超常组合构式。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进行分析,可以挖掘这类构式中各个意象在语义上结合的关联,探究其表层形式超常组合的理据,为解读这类超常构式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The compulsory combination of imagery is one of the basic ways for literary discourse to realize its function of expression and aesthetics. The meaning of compulsory combination of images is composed of metaphorical integration metonymy integration and compound integration. Its formal manifestation is semantic supernormal combi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grammatical supernormal combinational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composition theory, we can excavate the semantic association of each image in this kind of 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motivations of the supernormal combination of its surface form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kind of supernorm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昆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
【分类号】:I045
【正文快照】: 一、意象的强制性组合:文学话语的基本表情方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指文学创作中,巧妙地运用意象表达意义是高明的做法。在文学语言创造的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辞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痛苦,此时,创造主体常常通过“立象”来“尽意”。如:(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曹林;唐诗句法修辞对语境的利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石红梅;;试论英译汉过程中的多视角观照[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曹而云;翻译实践与现代白话文运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8期
4 王珂,代绪宇;论威廉斯和肯明斯的具象诗[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魏家海;古诗英译中意象组合的时间“前景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梁磊;任岩岩;;“雾里看花”与“语语都在目前”——论朱光潜与叶维廉有关诗境的看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秦春光;;中国象征诗与朦胧诗比较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叶当前;论《艺概》的文艺批评方法[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代绪宇,王珂;在还原和创造诗美中获得欣赏诗的乐趣——论诗歌欣赏的任务和方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李昌舒;;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珂;;大陆和台湾新诗形体建设比较——新诗的诗形建设历史的散点透视[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达海军;;船山诗歌题材及其分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8 刘子琦;;浅论中国新诗“跨行”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中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袁文丽;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9年
3 邓招华;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成志;自由诗理念变迁研究(1917-1937)[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继勇;“隐秀”说和“显隐”说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8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9 邱景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刘彭冰;汪道昆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金琼;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屠岸的诗艺探索[D];西南大学;2009年
2 王静;民间的“狂欢”世界[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寿鑫;论梁宗岱的诗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静;从康雍乾灾害诗歌的表现看三朝灾害观念的嬗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一宁;徘徊在新与旧之间[D];西南大学;2009年
6 乔婷婷;自由不倦的超拔[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吕晴;浅析中国现代汉诗的民族身份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红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朦胧”在英译中的传递[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琰;阐释学视野下的郭象注《庄》[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楠;王必达《北上集》《过江集》《北上后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有富;论诗的意象组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龙超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并列意象组合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3 吴晟;诗歌意象组合的几种主要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6期
4 徐有富;;第八讲 诗的意象(下)[J];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04期
5 谭汝为;;诗的意象组合[J];语文知识;1996年09期
6 陈士果;拟诗话[J];文艺评论;1991年05期
7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8 申自强;意象组合论(上)[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9 骆寒超;;新诗的意象艺术[J];诗探索;1981年04期
10 齐笑君;苏词意象的有机组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天健;;论李白诗歌月亮的意象[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2 陈顺芝;;六书和汉字构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臻;汉语复合词的概念整合理论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丁晨;《诗经》中的动物意象[D];苏州大学;2006年
3 彭静;诗歌隐喻的功能性解读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孙焕桥;框架转换与概念合成在幽默话语分析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夏彩霞;语篇连贯性的认知语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6 严雷;寻声律以定墨 窥意象而运斤[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曾洵;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幽默解读认知机制的阐释[D];湖南大学;2006年
8 韩菲;英汉暗喻成语的翻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葛稳罡;李商隐诗歌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夏曼丹;商业广告语篇的认识功能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7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3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