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反讽的讽喻——《论时间性修辞》中德曼的语言、文学与批评观

发布时间:2018-02-25 09:16

  本文关键词: 讽喻 反讽 修辞 时间性 意向性 出处:《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讽喻和反讽①是贯穿德曼整个文学批评思想的关键词,也是一个将德曼的语言观、文学观和批评观铆合起来的楔子。本文主要考察德曼在其批评思想重要的转向之作《论时间性修辞》中是如何在通过讽喻和象征这两个修辞格来阐发其文学观、语言观和批评观的同时,实践其批判策略的。
[Abstract]:The irony and irony are the key words through the thought of man ' s whole literary criticism , and a wedge of man ' s view of language , literary view and criticism .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丽娟;;反讽概念的界定[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10期

2 王学忠;;幽默短信与修辞格[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吴静;;奥巴马总统胜选演说的修辞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罗胡琴;;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简·爱》三个中译本修辞手法翻译的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戴锡琦;;《离骚》修辞新探[J];云梦学刊;1986年S1期

6 冯广艺;超常搭配与修辞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曲娟,周玉琨;同音形成的修辞格谈略[J];汉字文化;2001年04期

8 万灵;广告英语的修辞格及翻译的基本原则[J];民族论坛;2005年04期

9 刘书亮;广告英语的修辞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0期

10 杨希英;;手机短信中的修辞格[J];语文学刊;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春英;李冬梅;;反讽小议[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陈宏;;特定颜色靶子时间性错觉结合机制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王海燕;刁世兰;;论古文中的“互文”修辞格[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艺青;;浅论英文广告的修辞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蒋金泉;毛仲玉;潘立友;;长壁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的区域性与时间性[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7 李伯杰;;弗·施莱格尔的“浪漫反讽”说初探[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8 齐爱霞;;崭新的辞格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习之;;略论《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的修辞理论贡献[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崔玲;;悬疑、怪诞、恐怖效果的产生——论反讽在《鄂榭府崩溃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查新昌;《V绯恰罚悍捶淼拿姥Х婷N];文艺报;2011年

2 司马洪;盖伊·戴文坡的奇特反讽思维[N];文学报;2003年

3 郝士宏;祝福语与修辞格[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4 理查德·罗蒂著;《偶然、反讽与团结》[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吕永海;高考语文复习中几种易混修辞格的辨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6 王洪岳;信仰消失之后的反讽[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於可训;对荒诞岁月的反讽与解构[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贺卫方;序《言论自由的反讽》[N];南方周末;2005年

9 马龙生;天价公交车如同对公交现状的反讽[N];华夏时报;2005年

10 徐瑾;朱大可:全民反讽时代来临[N];中国经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聪;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浪漫派、黑格尔与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丽妍;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陈振华;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叙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颖;德沃金的“原则”法理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晓;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琴;论《弃儿汤姆·琼斯史》中的反讽[D];中南大学;2002年

2 裴恒高;新批评视域下的《围城》反讽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李丹;张力扩展的审美空间——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探析[D];四川大学;2003年

4 路飞;《傲慢与偏见》语用解读——言语行为理论对反讽的解释[D];广西大学;2004年

5 贾小娟;反讽与调侃[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曹道根;论英语言语反讽[D];安徽大学;2001年

7 李妍;边缘处的游走[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江舒桦;《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中的反讽[D];清华大学;2004年

9 朱浩真;保罗·德曼的反讽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雅辉;置身“空场”[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533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33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1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