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嬗变——以李白和郁达夫之关联论析为例
本文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精神气质 李白 郁达夫 出处:《名作欣赏》2009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自由人格追求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矛盾是其精神世界痛苦的根源,这种痛苦,让李白感到生命与世界的虚无,因而谪仙隐逸成为他最后的精神堡垒。郁达夫属于五四时代,他身上不仅闪烁着现代的智慧之光,也处处流露出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两者比较可以更清晰地透视中国知识分子漫长而痛苦的精神历程,从而彰显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气质中不变的本质和嬗变必然。
[Abstract]:Li Bai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s pursuit of free persona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value is the root of his suffering in the spiritual world. This kind of suffering makes Li Bai feel the nothingness of life and the world. Thus relegated immortals to seclusion became his last spiritual fortress. Yu Dafu belonged to the May 4th era, and not only did he flicker with the light of modern wisdom, It also reveals the spiritual background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everywhere. The two can more clearly see through the long and painful spiritual proces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us highlight the invariable nature and the necessity of evolution in the spiritual temperamen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资助的《李白精神与五四作家的个性追求》课题的一部分项目编号:LB07—22
【分类号】:I0-03;I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权;感性纵情与理性敛情——从《沉沦》和《迟桂花》看郁达夫前后期的创作风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2 孔寒冰;苏联模式在中国是如何被强化的[J];俄罗斯研究;2002年04期
3 邱岭;论郁达夫小说与日本文学的悲美传统[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朱慧玲;现代才子气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创作[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吴卫华;文化创造与反抗绝望——屈原的知识分子品格谫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陈延;私小说和社会意识——从郁达夫、葛西善藏作品的自我形象谈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沈慧君;郁达夫和川端康成:邂逅于“悲哀”之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蒋传红;郁达夫对抒情小说文体的开创[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于宁志;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情绪”[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10 谢有顺;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J];南方文坛;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2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陈平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胡志坚;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艳花;突围与回归[D];山东大学;2005年
8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D];武汉大学;2003年
10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鑫煜;启蒙精神的彰显与溃退[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家军;试论郁达夫创作早期的个性化文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2年
3 毛剑;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佟文娟;生活不在别处——张炜创作思想探寻[D];延边大学;2003年
5 孙秋英;海明威的个性特质与创作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曼;知识分子身份的悬浮[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建刚;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于琦;萨伊德知识分子论及其当代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玉林;“零余者”笔下的“零余者”[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霞;;“文学危机”和危机的政治性诉求——读蔡翔《何谓文学本身》[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1期
2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连载一) 导言 1949年之前[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07期
3 王飚;;这种“新的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吗?——对陈涌《毛泽东与文艺》一文的评议[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2期
4 张汝伦;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J];天涯;2004年01期
5 潘艳慧;陈晓霞;;《哀希腊》与救中国——从翻译的角度看中国知识分子对拜伦的想象[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俊生;;刍议人体美的精神气质与情感表达[J];美术大观;2007年03期
7 李建军;批评家的精神气质与责任伦理[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8 严志明;孙振华;;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J];绥化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9 刘双贵;;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背后的知识分子潜在心理[J];学习与探索;2007年06期
10 从维熙;;文学与人生:创作的个体经验[J];名作欣赏;2011年1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2 彭江虹;作家与人民辩证关系的深层把握[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郑欣淼;当代文艺理论的反思与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黎宏河;国际创意精英瞄准城市公共空间[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盛葳;再论“中国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何雁邋熊元义;文艺批评在文艺多样化的发展中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2008年
7 俞可;关于“戏浪”当代艺术展[N];美术报;2007年
8 朱振武;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N];人民日报;2010年
9 蒋晓丽;强化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胡晓明;蒙马特的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秀艳;知识的困惑[D];延边大学;2002年
2 周舟;荒原上的石楠花与幽谷中的白玫瑰[D];西南大学;2007年
3 季甜甜;文学作品中风格的可译性[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杨佳;影像时代的小说图景[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晶波;“述而不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亓艳波;论福柯的生存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常华;胡适诗歌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8 吕文涛;论宗白华的艺术人生观[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光s,
本文编号:1541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4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