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摹仿与理性之间——阿多诺对当代艺术本质之揭示
本文选题:阿多诺 切入点:摹仿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通常的理论研究中,阿多诺对当代艺术本质的探索常常被冠以"乌托邦"之名。文章在对摹仿与理性的双重意义、变异史以及二者之间的张力机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阿多诺通过摹仿与理性的辩证法所揭示的当代艺术之本质,绝非悖论或"乌托邦",而是一种在历史中辩证展开的真实力量。因为阿多诺肯定现代主义艺术的依据是其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真理作为人类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真实力量,通过内在于艺术的辩证法——摹仿与理性的之间的张力——得以释放:当代艺术通过"摹仿语言"来展示理性对自然所犯下的罪行,赎救自然所允诺的东西——人类感性存在的自由与和解,从而使人类对当代异化的生存状况达到感性自觉。因此,当代艺术的本质是通达真理的媒介,是时代的真正自觉。面对人类突破资本主义生存之出路与前景,当哲学没有语言表达时,当代艺术作为阿多诺批判时代状况之根源的现实例证,用它的实践揭示了新的生存方式的到来。
[Abstract]:In the usual theoretical studies, Adorno's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art is often called "Utopi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dual meaning of imitation and rationality, the history of variation and the tens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m are examined. Adorno reveals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imitation and rational dialectics. Not a paradox or a "utopia," but a true force that develops dialectically in history, because Adorno affirms that the basis of modernist art is the truth factor contained therein. Truth is the true force that emerges from the practice of human history. Through the internal dialectic of art, the tension between imitation and reason: contemporary art demonstrates the crimes of reason against nature through "imitation language", Redemption of the things promised by nature-the freedom and reconciliation of human perceptual existence, so that human beings realize perceptual consciousness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alienation. Therefore,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art is the medium for understanding truth. When philosophy has no language to express, contemporary art is a realistic example of Adorno's criticism of the state of the times. Its practice reveals the arrival of a new way of living.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J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亮;;什么是现代艺术的本质?——阿多诺的艺术真理论及其与海德格尔的潜在对话[J];文艺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侯卫平;王桂亭;;电视文学片的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周永生;;基督教社会与现代性冲突——艾略特《基督教社会》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吴楠;朱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10 胡绪明;;论阿多诺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维度[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之确立[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罗锋;;寻找“物化”之旅:传播批判思想踪迹与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盾;;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户晓坤;;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批判性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周建兰;新世纪《东方女性》中女性情感表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勇立,姚继冰;通向“救赎”的真理之路──青年本雅明的艺术—真理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张亮;国外阿多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模式[J];哲学动态;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野;;碰触自然[J];牡丹;2011年08期
2 贾红燕;吝雄虎;;感性美下的理性之美——“希腊古瓮颂”的美学思想[J];学周刊;2011年06期
3 ;《东方的太阳》后记[J];文学界(原创版);2011年07期
4 王佳灵;;霍克海默对“神话与启蒙”的存在论阐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5 朱惠宁;;先锋突进:当代人类思想与艺术前沿——对于当代世界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先锋性和突破性成就引发的人类精神革命的实证考察[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6 潘石屹;;真理只有一个,但谁拥有真理是个问题[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8年10期
7 王家新;;阿多诺与策兰晚期诗歌[J];上海文化;2011年04期
8 陆梦云;;一班五宝之“理性大佬”[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8年11期
9 杨冬;;静夜思[J];人生十六七;2007年01期
10 唐德亮;;夏夜漫笔(三题)[J];杂文月刊(选刊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广;;后现代宗教:走向理性与信仰的相对和解(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巧利;;《拉刻斯篇》中苏格拉底对于“勇敢”的德性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黄好;罗禹;李红;;道德判断的理论观点及其脑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比;王廷弼;;用科学和理性战胜一切歪理邪说——发生在本世纪末的一场严重的思想斗争[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5 肖龙光;丁晓东;;基于理性变异的遗传算法[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文学平;;青年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维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任容;;信仰的两大支柱——价值之真与真理之真[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李春勇;;作为理性的科学与作为信仰的宗教[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余怀彦;;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学广;;后现代宗教:走向人类与自然的和解[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晓燕;作为马克思后学的阿多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梦亦非;阿多诺的漂亮舌头[N];南方周末;2010年
3 本报记者 甘文瑾;甲种证管理已成规范 各方反应趋于理性[N];中国电影报;2005年
4 叶尚仲;涂料企业要理性看待原料涨价[N];中国建材报;2005年
5 钟实才;网络风险投资:从激情走向理性[N];证券日报;2005年
6 郭金龙 张 伟;理性看待寿险业增长减速[N];证券日报;2005年
7 李长伟(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王丽琴(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王彦力(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向理性的深处漫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贾翔;在理性与冲动间抉择[N];中国汽车报;2005年
9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魏 杰;“走出去”更要谨慎与理性[N];中国企业报;2005年
10 陈晟;降价=理性?[N];国际金融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巍;知识的问题与《亨利·亚当斯的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吴友军;批判的人学[D];吉林大学;2004年
4 包桂芹;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6 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亭;卢梭“自然”与“文明”对立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英华;试析“诗性智慧”[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鹏翮;论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现代艺术观[D];辽宁大学;2011年
4 侯红艳;阿多诺美学思想的接受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周利荣;从感性的泛滥到理性的回归[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颖;理性与迷狂制约下的后期新月诗[D];吉林大学;2005年
7 方宏烨;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8 付国辉;论情感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玉;伦理关怀:现代企业员工管理的一种理性方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2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4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