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观对中国《哈姆雷特》翻译研究的启示
本文选题:隐喻认知观 切入点:翻译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隐喻认知观看来,翻译实际上就是使意义在原语和目标语不同认知语境中的转换。以此为观照,可以发现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的《哈姆雷特》在中国译介、研究众多,但却较少从两种语言文化积淀的角度,加以深入剖析。若对剧中的隐喻加以量化分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隐喻构建和解读处理背后的认知理据,即在一个还原了的认知语境中对语义加以再现,将有助于发现《哈姆雷特》在语言和戏剧艺术上的真实面貌。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cognition, translation is actually a translation of meaning in different cognitive context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can be found that Hamlet, one of Shakespeare's outstanding masterpieces, i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in China. Many studies have been made, but sel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cumulation of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f the metaphor in the play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behind the hidden metaphor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s found. That is to say, the reproduction of semantics in a restored cognitive context will help to discover the true appearance of Hamlet in language and dramatic art.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编者的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2 ;《现代外语》一九八○年总目录[J];现代外语;1980年04期
3 王沂暖;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4 王树藩;;《古池》翻译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04期
5 ;全国第二届机器翻译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J];语文建设;1982年02期
6 冯志伟;;法国的自动翻译研究[J];当代语言学;1982年02期
7 迮卫;;巴西内特—麦圭尔《翻译研究》[J];读书;1983年07期
8 江兰;新书介绍[J];外国文学;1984年02期
9 青禾;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隆重召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4年01期
10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总目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波;高文;黄泰翼;;口语自动翻译及其最新进展-CSTAR-Ⅱ'98概况[A];第五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王海峰;李生;曹阳;赵铁军;;汉英口语机器翻译研究[A];第五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刘倬;;机器翻译的发展和突破[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凤岐;;有效跨文化交际与动态对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辜莹莹;;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黎;;析交际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于水;;关于俄汉机器翻译的几点个人看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严聪聪;;论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误读(英文)[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龚琳;翻译也有科学体系[N];科学时报;2000年
2 记者 杨健;中文进入国际语音互译大家庭[N];人民日报;2000年
3 穆雷;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N];光明日报;2001年
4 张柏然;发展中国的译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5 张玉来;网络信息翻译研究获重大突破[N];科学时报;2001年
6 记者 张玉来;网络翻译研究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2001年
7 杨自俭;一本值得推荐的译学著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8 许钧(作者为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的挑战[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许钧;从全译到变译[N];光明日报;2002年
10 青岛海洋大学 杨自俭;借鉴和创造[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3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赵东林;基于语篇类型的翻译对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汤(?);当今中国的翻译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贺前华;汉语自动分词及机器翻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延兵;译者在处理文化类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3 濮淼清;水情电报翻译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4 孙珊珊;对翻译等值性的语义学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谢燕;新词及其翻译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6 袁凌燕;英汉文化负载词(组):意义差异分析及其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韩习武;机器翻译中语义因素的理论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王倩;商业英语翻译研究以——《财富》文章翻译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9 程漫春;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兼对《飘》中译本的过程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金兵;译者的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643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4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