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本雅明译波德莱尔译坡:思想在文学翻译中的旅行

发布时间:2018-03-28 14:55

  本文选题:都市漫步者 切入点:文学翻译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基于瓦尔特·本雅明论"都市漫步者"的四篇经典文章,本文试图追溯"都市漫步者"这个人物形象的源出,即美国小说家埃德加·艾伦·坡短篇小说中的"人群中的人"和"侦探",经过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翻译,"碎化"成各种漫步于巴黎街头的"边缘"人物,再经过本雅明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晶化"成"都市漫步者"的经典人物形象,成为本雅明研究都市现代性的重要依据之一。文章进而指出翻译是思想得以旅行/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Abstract]:Based on Walter Benjamin's four classic articles on the Metropolitan rambl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the character character "Metropolitan rambler". "the Man in the crowd" and "the Detective" in the American novelist Edgar Allen Poe's short stories, translated by the French symbolist poet Baudelaire, have "broken up" into various "marginal" figures who stroll along the streets of Paris. After Benjamin's translation of Baudelaire's poems, the "crystallization" becomes the classic character of "the urban rambler".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s for Benjamin's study of urban modernity. The article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thought to travel / produc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2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3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家新;宋炳辉;高兴;何言宏;;“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5 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7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9 王洁;孟庆娜;;浅析外国文学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许钧;;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宏印;;文笔、译笔与翻译笔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怀谦;文学翻译缺失多[N];人民日报;2005年

2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4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7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10 南开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刘士聪;不拘一格培养文学翻译人才[N];中国艺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7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76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76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