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后现代语境下的原生态诗学

发布时间:2018-03-28 21:36

  本文选题:黑格尔 切入点:丹托 出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随着思想启蒙运动、工具理性以及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笼罩在艺术品上的光晕已黯然消退。黑格尔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认为,艺术最终将让位于哲学,并首次提出了艺术即将终结的预言;阿瑟.C.丹托在批驳艺术史三种叙述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现在历史与艺术正坚定地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艺术的存在已不再具有任何历史意义,由此他提出了艺术的二次终结论。其实,原生态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自然抒发,也表现在文化的生存与传承中。由于原生态是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原生态诗学客观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它的存在为艺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艺术不会终结,原生态诗学是后现代艺术走出低谷期并再创辉煌的基础与保证。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e of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Mechanical replication, the aura of art has faded. Hegel believes that art will eventually give way to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rt. Arthur C. Danto, on the basis of refuting the three narrative models of art history, believes that history and art are now firmly mov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existence of art is no longer of any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o h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he second end of art. In fact, the original ecology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aesthetic interest in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creation. Because the original ec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 the original ecology poetics exists objectively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its existence provides a continuous power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art. Art will not en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poetics is th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for post-modern art to go out of the trough and create brilliance again.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马倩,孙霞,张慧人;梯田审美特征探析[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5 许梅;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7 李淑言;结构主义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8 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王一川;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姜玉梅;;秦简文字与小篆之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姜玉梅;;略述青川郝家坪木牍之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2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4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7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剑南;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北大学;2002年

4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5 余学玉;由理性向非理性过渡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2年

6 张鑫;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现代性[D];湘潭大学;2002年

7 袁继灵;三曹及其诗歌[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闫军利;诗歌翻译的美学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晓春;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廖一邦;孟子的人格美学与孟子散文[D];汕头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78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78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a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