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用颤抖的双手捧起具有神圣风险的未来——布鲁门贝格的神话终末论

发布时间:2018-04-09 14:03

  本文选题:接受美学 切入点:终末论 出处:《国外文学》2009年01期


【摘要】:本文在尧斯的《歌德的浮士德和瓦雷里的浮士德:问答解释学》和布鲁门贝格的《神话终结了吗?》两个文本之间作一个比较性的解读,从而以哲学解释学的精神批判接受美学的泛化现象;通过聚焦浮士德的最高时刻问题(终结论视野),以灵魂轮回神话引出对启蒙和浪漫派个体神话的批判。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between Joss's Goethe Faustus and Varelli's Faust: question and answer Hermeneutics and Bloomenberg's Myth?By focusing on Faust's highest point of view (the perspective of termination theory, the myth of soul reincarnation leads to the criticism of enlightenment and romantic individual myth), the author criticizes the generalized phenomenon of accepting aesthetics with the spiritual hermeneutics of the philosophy, and criticizes the individual myth of enlightenment and romanticism by focusing on Faust's highest moment problem.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蒋冰晶;;沟通视域下农民信访化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10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汪行福;;三大转向及其未来取向——为哈贝马斯80诞辰而作[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7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王晓;;论法哲学视野中的证明对象[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竟凌;;从接受美学看莫泊桑短篇小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晓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武春英;韩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的陌生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张黎;;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J];文学评论;1983年06期

5 乐黛云;;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分析(四)——接受美学与小说分析[J];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6 张晨;;题画诗与接受美学[J];美苑;1986年05期

7 朱立元;杨明;;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8 蔡耀坤;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兼谈文化对比[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陈峻俊;;“空白”的召唤——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空白”观比较[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11期

10 黄春燕;文学:不尽的期待——从接受美学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看文学[J];学术探索;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沈玉荣;;从接受美学看中学文学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肖元凯;;旧话重提——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中学 孟庆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与洋思经验[N];天津教育报;2009年

2 巫慧;“狗尾”难“续貂”[N];文艺报;2003年

3 樊宝英;拓宽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领域[N];文艺报;2002年

4 赵强;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6 苏叔阳;全球化浪潮中我们的责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张维红;《玉台新咏译注》解读[N];光明日报;2008年

8 黄毓璜;和煦的心灵抚慰[N];文学报;2010年

9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刘常(书评人);孤傲的谦卑与现实的法则[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7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黄桂凤;唐代杜诗接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艳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习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01年

4 杜二敏;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邓炎炎;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王光丽;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26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26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b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