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新现代性”语境中的文艺学问题——以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为核心

发布时间:2018-04-09 19:39

  本文选题:现代性特征 切入点:建构主义 出处:《文艺争鸣》2009年11期


【摘要】:正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讨论正在成为中国文艺学界的重要学术现象。这不仅是因为相关论争由文论教科书中的观念差异而起,而且这场讨论内容丰富,广泛联系着文学本体形态、文学社会网络、经典重读等现象,进而越过这些现象深入到文艺学的思维方法、文学理论知识的有效性、文学性的中国化理解等这些具有方向性的理论问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iscussion about constructivism and essentialism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academic phenomen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circles.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ideas in literary textbooks, but also because this debate is rich in content and widely related to the forms of literary ontology, literary social networks, classic rereading, and so on.Then it goes beyond these phenomena to such theoretical problems as the think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validity of liter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ines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祝帅;“设计”的阐释焦虑[J];美术观察;2004年01期

2 盖生;;“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关系质疑——并就“文学理论边界”讨论向陶东风先生请教[J];求索;2006年01期

3 刘翠霞;视觉化传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5年03期

4 朱立元;;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评论;2006年03期

5 陶东风;;文学的祛魅[J];文艺争鸣;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2 张汝山;当代时尚模特文化审美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熊琴琴;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传播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刘卿霞;从“人生艺术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暨南大学;2006年

5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笑;弄堂人生—试论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的城市文化书写[D];吉林大学;2007年

7 梁旭燕;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权生;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卢衍鹏;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10 任萍华;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J];文学评论;1981年05期

2 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J];文学评论;2002年06期

3 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4 陈晓明;;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J];文艺争鸣;2007年04期

5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至元;陈晓希;;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介绍之一[J];哲学动态;1983年02期

2 王至元;陈晓希;;智力发展与双重建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介绍之三[J];哲学动态;1983年04期

3 潘知水;;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厦门年会纪要[J];哲学动态;1984年01期

4 王之璋;;试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平衡观[J];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6期

5 公羽;;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评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6 程伟礼;;皮亚杰“认识不断创新”思想述评[J];学术月刊;1986年05期

7 越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研究(续)[J];哲学动态;1987年05期

8 邢新力;;科学认识的建构性[J];东岳论丛;1988年01期

9 程利国;皮亚杰应是三项图式论者[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10 朱双一;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特征及其文化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成;;社会建构主义简析[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刘儒德;;认知灵活性理论及活学活用[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倪友基;;建构主义与计算机辅助学习(CAL)[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覃祖军;;从数学教学实例谈建构主义[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容志贤;;一位建构主义的教师[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姜世芹;任志强;;建构主义理论在师训教学中的运用[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8 冷英;莫雷;;隐含因果关系对不同阅读者确定代词意义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郑胜华;;地理学科网络远距教学的价值[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赵伍;申继亮;;可视个案研究培训模式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走入数字化教学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余秋叶 刘洋;教学资源数字化 让教育信息化升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祝智庭 瞿X;校内联网的教育功能[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1年

4 艾文;《翰林汇信息技术课教学系统》倡导全新的教学模式[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5 项国雄 杨志珍;网络教学不简单[N];计算机世界;2001年

6 赵万里;悲壮的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杨泽文;现代全球化的忧虑[N];团结报;2001年

8 高旭东;走向21世纪的鲁迅[N];文艺报;2001年

9 王雄;研究性学习与体验教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南开大学哲学系 陆扬;现代性和文化霸权不是一回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茂明;欧洲联盟国际行为能力研究:一种建构主义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柯清超;分布式学习系统软件建模方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淑霞;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模式[D];河北大学;2000年

2 田宏海;《中国濒危脊椎动物》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3 孙卫华;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D];河北大学;2000年

4 于晓波;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环境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罗怡桂;刚体力学I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马秀梅;建构主义与中学数学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王文利;面向新世纪高校创造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0年

9 李启柱;建构观与中学数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左向东;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27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27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f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