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后现代语境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发布时间:2018-04-12 12:31

  本文选题:后现代语境 + 比较文学 ; 参考:《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3期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所处的"后现代语境"背景,以文本的不确定性、美学的语境化及"自我-他者"的复调论三个方面为着眼点,客观分析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ostmodern context"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text,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aesthetics and the polyphonic theory of "ego- other", 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literarines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晓萍;高校“比较文学概论”课教学研究与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桑农;;不确定的“文学性”及其张力[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3 王宏图;坚守文学性与文化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4 周小仪,童庆生;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5 晏红,魏薇;“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严锋;在固守和超越之外[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7 邓艮,乔琦;多元文化时代比较文学的文学性[J];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9 冯文坤;谈谈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10 亨利·雷马克,姜源;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威;;标准的缺失——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标准问题[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庄文泉;;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为平台,多样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5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2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秋轩;文学影响力的多样形态[N];文艺报;2010年

4 姚斐菲;告别“比较文学危机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7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郝岚;反思·辨析·前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冲击与拓展: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小白;恢复对文学表达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4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5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莉芳;游移的“文学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9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39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7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