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之嬗变

发布时间:2018-04-18 03:08

  本文选题:梁启超 + 王国维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摘要】: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生成做了启蒙的开创性工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为近代艺术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学制性倡导促进了近代艺术教育的普及;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学堂艺术教育实践则充分融合了上述三者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他们艺术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嬗变也体现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由功利性向"全人格觉悟"的超功利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是中国艺术教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界碑。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嬗变也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Abstract]:The "revolution in poetry" and "revolution in fiction" initiated by Liang Qichao have done the pioneering work of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rt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Wang Guowei has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thought of modern art education.Cai Yuanpei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art education by advocat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le the art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school represented by Li Shutong fully integrated the above three artistic education ideas.It deep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rt education thought.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ir artistic education thought also reflect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rt education from utilitarian to "full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modern times.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rt education also provides many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分类号】:J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雅飞;中国古代书画领域中"气"论的逻辑演进[J];艺术百家;2002年04期

2 程仲棠;“墨辩逻辑学”解构(上)——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J];学术研究;2002年06期

3 黄克武;略论梁启超研究的新动向[J];文史哲;2004年04期

4 罗志田;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5 伍晓明;重读“孝悌为仁之本”[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郑杰文;上古两大主导文化系统及其思想影响[J];孔子研究;2001年02期

7 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8 罗志田;;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9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10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龚妮丽;;孔子乐教思想的现代意义[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3 陈天涯;;论蔡元培的民众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孔德立;;儒家的心灵家园——“孔颜乐处”[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袁进;;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绅之间的认知与交往[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昭军;;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程朱理学[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3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4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5 郭永秉;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吴克峰;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中的反对党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张白露;郭熙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9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10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闻莺;现代性与儒家心性之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魏茹冰;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静婷;《宣和书谱》书法批评词语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王林敏;论结社权[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6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9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俊莹;;“守望家园”与“俯瞰苍生”——梁启超、王国维小说视角比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马奔腾;;梁启超、沈兼士致王国维信的史学价值[J];史学月刊;2007年12期

3 郭勇;;现代中国作家论的萌生——论王国维与梁启超的作家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许俊莹;;王国维的悲观与梁启超的乐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马立鞭;诗的“隔”与“为隔”[J];阅读与写作;1997年09期

6 吕玉华,白振奎;梁启超与王国维治学特点比较[J];江淮论坛;2001年01期

7 刘明明;;浅谈近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融合——对龚自珍、梁启超、王国维的比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许俊莹;;论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在不同时代的际遇[J];嘉兴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苗遂奇,闫玉清;20世纪中国文论开篇的现代性之思[J];学习与探索;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7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10 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文史办编审 陈鸿祥;从直呼王国维谈到“名讳”[N];北京日报;2008年

2 姚淦铭;王国维于学术境界的睿识与历练[N];解放日报;2004年

3 戴家祥;重拾清华园的一些轶事旧闻[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金雅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梁启超:以趣味超拔人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阳光;梁启超生命中的三个女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杨小霞;梁启超的佛学情缘[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耿娴;凝眸经典的力量[N];人民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赵志研;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第一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郑师渠;梁启超:近代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3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4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5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6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7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妍;王国维启蒙思想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焕钊;启蒙与梁启超诗学形态[D];暨南大学;2009年

5 张颖;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苟强诗;小说界革命与现代小说概念的生成[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6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6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