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审美论局限评析——以“审美溶解论”为例
本文选题:审美体验 + 文学审美 ; 参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5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刘淮南;;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J];当代文坛;2008年03期
4 马龙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5 李永胜;;文学与美之关系再反思[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1期
6 董学文;;怎样总结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历史[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董学文;;文学理论史反思研究的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5期
8 李志宏;;“审美意识”加“形态”的理论实质——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的逻辑[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8期
9 董学文;;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03期
10 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李志宏;;新时期的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李志宏;;文艺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的科学化阐释[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盖生;;负刃效应:新时期文学理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认定的偏失[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旭;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D];山东大学;2008年
2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书敏;揭密维纳斯的腰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剑;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邱仕兵;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6 李红丽;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晓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西北大学;2009年
8 彭海云;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论”[D];南昌大学;2008年
9 王茜;马克思文学批评的审美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邱纯伟;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及启示[D];济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霞;;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与想象[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2 刘素娥;;理性研究与感性叙事的完美结合——评闫红新著《铁凝与新时期文学》[J];当代人;2011年07期
3 钱果长;;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的伤痕文学[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4 张效利;;文学审美体验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2期
5 卢迎华;;文学乌托邦 《他们》简述[J];美术文献;2011年02期
6 郝静;;浅谈幼师生钢琴集体课中技巧的训练[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7 陈博;;美学生活论转向的社会利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8 花春;;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张春霞;;新时期文学批评主体的重新定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徐亚非;岳婧雅;;动画电影中长镜头应用的审美体验[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刘锡诚;;“新时期文学”词语考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3 任争健;;试论编辑的审美体验[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5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8 郑国铨;;论文学的价值观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9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海仑;完美的审美体验[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记者 陈熹 实习生 陈晓莉 通讯员 林文;《张之洞》带来全新审美体验[N];湖北日报;2006年
3 贾鸣;文学创作离不开理性主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王向峰;改革开放与新时期文学的发展[N];辽宁日报;2008年
5 郭玉生;文学创作的道德诉求[N];文艺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曹志娟;文学批评界为何冷落生态文学创作[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宁夏作协:为作家走向全国创造条件[N];文艺报;2010年
8 陈兴云;简说文学创作的“责任”[N];文学报;2010年
9 陈潇;繁荣我州文学创作要善抓关键点[N];团结报;2010年
10 市政府办公厅政策研究处 黄承贵;繁荣南京文学创作,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N];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许玉庆;远逝的村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5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D];苏州大学;2003年
6 陈庆辉;诗兴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芹芹;健美操审美体验及美育功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安乐;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姗;审美体验:死亡恐惧的超越之路[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蒋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休闲审美之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平;现象学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璐;当代时尚的审美体验[D];四川大学;2006年
7 麻松;旅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晓庆;中国大陆青春剧形态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郑丽;幼儿游戏中的审美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5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4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