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力量影响下的文学审美研究——论文学诗意的消失及再造
本文选题:媒介 + 话语 ; 参考:《名作欣赏》2009年20期
【摘要】:大众传媒影响当下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在此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媒介力量的影响导致了文学审美诗意的消失:文学语言被新闻式话语消解了其审美性和丰富性;媒介造成的图像时代使得文字符号越来越失去读者市场;电子媒介使人与世界的距离消失,距离感的消失带来了艺术审美感的消失。但是文学的诗意追求是人类生存本质的一个体现,现代人应该在传媒力量的影响下坚持文学的诗意,再造文学的诗意,实现文学的突围。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literature has changed a lot. The influence of media power has l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literary aesthetic poetry: literary language has been eliminated by news-style discourse of its aesthetic and richness; the image era caused by the media has made the character symbols lose the reader's market more and more.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nd the world is lost by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distance brings the disappearance of aesthetic feeling of art. However, the poetic pursuit of literature is an embodiment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Modern people should insist on the poetic meaning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wer of the media, recreate the poetic meaning of literature and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河海大学新闻学系;
【分类号】:I02;G20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袁瑾;;新闻话语与文学变迁——试论现代社会的文本建构及叙事景观[J];学术界;2006年03期
2 彭亚非;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J];文学评论;2003年05期
3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4 王一川;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J];学术论坛;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余月玲;;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方式的传播学思考——以《超级女生》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袁金龙;黄曼曼;;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赵迪;王德海;;受众本位论视角下的参与式农业推广[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7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魏玉山;;国外新闻出版国家监管体制[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10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陈曼;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栏目设置与广告经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胡洁雅;耐克品牌文化传播模式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年02期
2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金惠敏;;美学:从现代到后现代[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3期
3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季;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狂欢[J];新闻大学;2005年03期
2 张弘_";;媒介时代文学的边缘化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党东耀;刘祥平;;论新闻传播者与媒介的互动[J];新闻爱好者;2011年17期
4 王泉水;;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之差异[J];现代视听;2007年04期
5 邹琰;;现代传媒中女性形象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4期
6 靳晓红;;语言的局限性与新闻语言运用的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0年12期
7 温凤;;真的“不断”吗?[J];新闻战线;1984年07期
8 庞维远;谈谈人物专访中文学语言之运用[J];传媒观察;1995年11期
9 李蕉;;媒介时代的“舆论循环”[J];当代传播;2006年05期
10 王鹏;;新闻传播学中的文学表现[J];作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字民;;后图像时代虚拟体验的审美价值考察[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高玉;;文学语言视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盛光希;;文学语言的二元对立与统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4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张先亮;;文学语言文化特征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刘福根;;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新与规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甸甸;罗康宁;;文学语言中的“闲话”和“废话”——以鲁迅作品为例[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9 郑颐寿;;深人推进文学语言研究——本届学术会议论文简析[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长北;;对图像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汪向明;企业和教育之间的距离是什么?[N];计算机世界;2000年
2 张涛;国企 距离市场有多远[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3 阿东;距离产生美[N];中国经营报;2001年
4 正言;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距离[N];中国商报;2002年
5 黑白;文化上的距离[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肖志营;距离与美感[N];中国企业报;2001年
7 肖志营;距离·品牌·美感[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8 韩步华;《零距离》揭示的距离[N];中国财经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木斯;互联网与商务还有距离[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何事勇;WTO:相同的规则 不同的距离[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利华;新媒介与中国公民参与[D];武汉大学;2010年
2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陈天助;《蚀》的文学语言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想;机会测度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8年
8 李贞;《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审美[D];厦门大学;2009年
9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韩子仲;视象与图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玉宙;图像时代的产品视觉形象符号化[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2 张飞;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沈洁;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学景观[D];安徽大学;2010年
4 胡永波;图像时代下的写生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0年
5 苏婷;论诗意的文学语言[D];安徽大学;2004年
6 赵书文;宪法司法化话语范式的转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杨法坤;从媒介角度看童话的流变[D];暨南大学;2006年
8 乔月涛;文学语言解构性修辞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申姣姣;图像时代审美真实性的反思[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张佐;图像时代,,写实画法的存在意义[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875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7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