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本文选题:文学 + 图像 ; 参考:《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解。
[Abstract]: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language, but language is not the whole of literature. This concept makes it possibl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mage. Integration ","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are the three historical fo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graph, and corresponding to them," utterance by drawing "," parody between language and picture "and" intertextuality "ar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ntain and possibly elicit many valuable academic proposition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image" and "image", as the "apperception sharing" between images, is the research platform of literature and image relationship. Only these in-depth theoretical analysis, rather than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attitude, literature encountered in the "image age" confusion may be natural interpret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艺术与语言的关系研究”(项目号:06JJD75011-44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玲;鲁迅小说色彩与知识分子形象[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文祥;;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王雪松;相明;;崇高与人类生存的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崇高的本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谢辉;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秦虹;自由的界限——网络文学管窥[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吴小鸥;创构大学课堂[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蒋玉斌;元代杂剧繁荣的戏剧“本位”阐释[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龚璇;解读接受美学的“二个文本”[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吴小鸥;;大学课堂中创新性学习的偏离及矫正[J];高教探索;2006年06期
9 张开焱;历史与意识形态召唤中的千面诗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李奇志;“灵魂探险”中的印象之华——李健吾文学批评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2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3 黄薇;新文学图像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李晓峰;叶燮《原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6 齐磊;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8 郭越;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燕;文学虚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2 罗梅;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探索[D];四川大学;2002年
3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D];青岛大学;2003年
5 马明杰;布洛克艺术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胡安民;艺术格式塔异质同构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瑞春;杜夫海纳:表演是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必经之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杨;德里达的文本理论及其理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万谊;知情交融与小说创作的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方海涛;康德艺术论初探[D];安徽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2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4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福珍;;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金博雅;;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目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7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8 江马益;;他性:文论范式转换的动力维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9 王金龙;;试论文学概论之研究——以龚鹏程《文学散步》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邴波;;探索与拓展中的“文学概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2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3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6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8 记者 周玉宁;文学理论建构的国际对话[N];文艺报;2004年
9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石一宁;为文学理论“难题”寻“新解”[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0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2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