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签名”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力量——论德里达的《独立宣言》

发布时间:2018-05-21 19:14

  本文选题:《独立宣言》 + 言语行为理论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摘要】:《独立宣言》是德里达1976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所作的非常精彩的演讲,时值弗吉尼亚大学庆祝《独立宣言》发表200周年之际。从《独立宣言》文本的边缘位置出发,德里达通过"签名"来解构整个文本。通过对签名的质疑,德里达对存在于文本中的异质关系进行解读,搜寻凝聚矛盾意义的关键词,解构以此关键词为基本概念的结构体系。在这里德里达全面施展了他的解构策略,在《独立宣言》这一已有定论的经典文本中读出了不同的意义,在这看似完美和谐的文本中读出了矛盾和歧义,得出了意想不到而又富有创见的结论。
[Abstract]: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s a very wonderful speech made by Derrida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n 1976.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elebrates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From the marginal position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Derrida deconstructs the whole text through the "signature". By questioning the signature, Derrida exists in the tex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search for key words that condense the meaning of contradiction and de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this key word. Here Derrida has fully applied his de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read out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classic text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read the spear in the seemingly perfect and harmonious text. Shield and ambiguity lead to unexpected and creative conclusions.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慧敏;华盛顿、杰斐逊缉捕逃奴的两则广告[J];世界历史;1980年04期

2 黄颂康;《美国的种族平等》评介[J];世界历史;1980年05期

3 罗徽武;林肯与废奴主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4 何自然;语用学的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上的意义(三)[J];现代外语;1984年04期

5 Gerhard Neuner ,高更夫;德语教学中交际性练习及练习系列[J];国外外语教学;1984年03期

6 倪波;;国外关于语用学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7 塞尔;卢旦怀;;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8 布雷金娜;顾柏林;;语用学的界限和内容[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9 莱昂斯;谢天蔚;;言语行为[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10 齐文颖;《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J];世界历史;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淑芳;;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述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蔡曙山;;语用逻辑研究[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王晓萍;;简评塞尔的句子意义分析[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4 李先q;;谎言——一种典型的符号学现象[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何向东;袁正校;;交际意图——语用推理的目标[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6 黄清贵;;论Gone with the Wind一书中Rhett Butler形象的塑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家龙;;弘扬周礼全先生的学风[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8 蔡曙山;;深遂的学术眼光 宽容的人格力量——周礼全先生的学问人生之路[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9 杨渭生;;韩国独立运动与杭州[A];“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杭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关兴丽;;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玉圣;教材和工具书应当吸收新学术成果[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陈波;人工智能 当代逻辑发展的动力[N];光明日报;2000年

3 赵欣;美国批准电子签名法案[N];科学时报;2000年

4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黄培坤;让心灵有一片广阔的天地[N];福建日报;2002年

6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7 世历所 刘军;从《美国自由的故事》看美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石仲泉;纵览人类四百年思想解放史[N];光明日报;2003年

9 乔治·索罗斯邃George Soros邋/文 罗率/译;虚幻的美国极权梦[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温家宝总理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刘敏;以言致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王洪凤;语言交际和语言的互动性用法[D];浙江大学;2002年

4 于秀成;从塞尔的适切条件看汉语非真诚性邀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房红梅;人际隐喻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互补性[D];苏州大学;2002年

6 孙秀丽;从言语行为角度看成功言语交际[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王迪;俄语强迫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范金萍;大学英语四、六级阅读的语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2年

9 张会萍;关联理论与隐喻性话语[D];湖南大学;2002年

10 王玉;儿童的道德语言[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20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20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