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语境与《新青年》的译诗
本文选题:新文化语境 + 《新青年》 ; 参考:《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摘要】:本文从五四时期的"革命"语境、传播媒介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新青年》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翻译数量、原作国别、诗歌形式、译者队伍等方面论述了《新青年》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poetry translation craze of "New You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volution" contex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quantity of translation, the country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the form of the poem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ed poems of the New Youth, and highligh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ed po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oem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07JC751005)
【分类号】:I207.25;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至 ,陈祚敏 ,罗业森;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02期
2 陈斯华;《新青年》杂志登载文学作品数量分析表[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3 廖七一;胡适译诗与传播媒介[J];新文学史料;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吴元康;;胡适致章希吕两通书札系年辨误[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3 王璐;;“满足读者需求”功能的张显和抑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变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王萍;;《四川》杂志与四川地域空间想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国强;王正英;;从翻译文学史角度看西方传教士与儒家经典外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张忠;;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的职业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刘少文;;都市生活·趣味化·公共空间——以报人作家张恨水的创作为例[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8 于翠玲;;日记风波与《申报》纠纷——郭嵩焘毁誉的西方媒介因素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向远;;“跨文化诗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雷晓彤;“京味”:近代北京小说家的探索[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李滨;;浅析清末来华传教士对报刊角色的中国化阐述[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文娇;浅探我国省级党报体育新闻求新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昆励;论洪仁s曅挛潘枷隱D];湘潭大学;2010年
3 胡德侠;诗性智慧视野下翻译文学中译者主体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梁玉峰;恽逸群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何青山;近代天津东亚公司企业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莎;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小燕;《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原付川;晚清《西国近事汇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孙爽;《盛京时报》对东北地区灾荒救济的报道(1906-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旭;胡政之经营管理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辉学;陈独秀——新型报刊的奠基人[J];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曾宪明;《新青年》月刊社胡适陈独秀的结合与分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3 冯天瑜;《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李宪瑜;“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新青年》杂志“通信”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3期
5 何玲华;《新青年》中的周作人[J];天府新论;2004年02期
6 李永中;;论《新青年》个人主义话语[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原新梅;梁盟;;《新青年》中的外来词——兼谈“五·四”时期外来词的特点[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邢乐;;刘半农加入《新青年》后的几点变化的研究[J];才智;2010年07期
9 夏莹;;浅论五四时期中国的西方文化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10 赵明;从《新青年》的特性看文学革命的诞生方式和运作模式[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卫威;;从《新青年》到《新潮》——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张敏;;《新青年》伦理关怀与当时社会失范的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张旭;;“桃梨之争”的美学蕴涵——朱湘译诗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代诠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方竞;;“横行与标点”:《新青年》新文化倡导的一个并非轻松的话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卞之琳;;吴兴华的诗与译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叶孟魁;;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提出——析《〈新青年〉之新宣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袁进;;译诗与新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陈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瞿秋白与毛泽东新闻观比较[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而作[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侠;人民出版社再次影印《新青年》全本[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圣子;《新青年》想说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记者 廖靖文 文远竹;《新青年》首发中文《国际歌》[N];广州日报;2011年
4 李江波;《新青年》[N];光明日报;2011年
5 张化冰(新闻所);从《新青年》作者群的分裂看五四时期的思想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汪剑钊;译诗是一次冒险的恋爱[N];文艺报;2011年
7 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路向的演变和同人之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李应和;《新青年》简介[N];中国档案报;2002年
9 张宝明;《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民主、科学精神的生成[N];光明日报;2005年
10 贾茜;突出娱乐本色 放大娱乐元素[N];中华新闻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胡明宇;预告、呈现、揭示[D];苏州大学;2012年
3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邓金明;从《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7 胡荣;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D];复旦大学;2008年
8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洋;从传播学解读《新青年》[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钟磊;《新青年》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形成[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3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张连成;论《新青年》文学色彩之流变[D];湖南大学;2010年
5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陶婧;冰心译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鑫;回眸世纪之争:五四时期《新青年》旧戏论争的文化反思[D];苏州大学;2011年
8 张瑞花;走进五四“发舒意见”的时代论坛[D];汕头大学;2010年
9 胡亚婷;文化启蒙之师[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丁燕燕;《新青年》与“白话文学运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28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2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