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崇高中的自然与生态意义中的崇高

发布时间:2018-05-24 12:34

  本文选题:崇高观念 + 生态意识 ; 参考:《当代文坛》2009年06期


【摘要】:将崇高与生态观结合起来,是用生态意识对传统崇高概念的再认识,亦是对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整合。本文以康德等人的崇高美学概念为参照,结合部分在生态语境下对"崇高"做出新理解和阐述的批评家和作品,指出了崇高概念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正典建构作用,并同时阐述了生态意义上的崇高在颠覆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sublimity and ecology is a re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lofty concepts with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also an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houghts. Referring to Kant's concept of sublime aesthetics and combining some critics and works which have made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exposition of "sublimity" in the ecological contex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the sublime concept to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expound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ubversion of anthropocentrism in the sense of ecology and the re-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刘英瑾;安秋萍;;金钱捕获下未泯的天真——简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杜丽霞;狄金森的死亡情结与美学理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张德文;;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学特色及对美国黑人文学的贡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宫玉波;郝运慧;;尼采哲学视角下的亚哈船长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韦华;;创造生活的幻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7 刘宏;;19世纪美国文学基督和上帝形象的变异与超验主义[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8 刘巍;;《美国牧歌》的后现代文化诗学之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罗益民;阅读古典著作是创新的基础[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玲;在浪漫与反浪漫中塑造完整的世界——论弗罗斯特诗中的乡村和城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3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17-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8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欧翔英;西方当代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论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的“边缘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5 陈萍;走近福克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俊霞;心灵的恐怖[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任宏炜;俄狄浦斯情结现代版[D];河北大学;2003年

8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芳;心理真相的揭示与小说艺术的嬗变——论亨利·詹姆斯的内向化创作[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胡春梅;汤亭亭作品中“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文学批评:最是盛气不可无[J];文学自由谈;2011年04期

2 凌朝栋;;论《书目答问·集部》的文学批评意义[J];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

3 高珍辉;;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像大地一样》[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邱亚雷;;徜徉于文字之中的炼金术士——我看王迅的文学批评[J];红豆;2011年07期

5 赵牧;;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6 傅绍良;;徐中玉先生访谈录[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7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8 申玲;黄鑫;;外国文学的多元化批评[J];飞天;2011年16期

9 黄轶;;生态批评的偏误[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10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利;;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罗勇;;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康梅钧;;王国维文学批评:学无中西的现代性视角[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永春;;论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蔡钟翔;白岚玲;;金圣叹研究大有可为[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国华;;坚持创新,建设“中国文学批评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学描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曹志娟;文学批评界为何冷落生态文学创作[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2 宋生贵;论民族艺术发展的生态意识[N];文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许维萍;文学批评失去了权威怎么办?[N];辽宁日报;2009年

4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汪树东;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刘晓丽;理论的误用与文学批评实践[N];文汇报;2010年

6 王春林;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一辩[N];太原日报;2010年

7 高楠 王纯菲;文学批评的无用、用与有用[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李宏伟;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加强新媒体文学批评[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担当[N];辽宁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应具有探索意识和争鸣意味[N];辽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吴笛;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D];浙江大学;2004年

3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焦中栋;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周;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7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8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艳辉;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性别倾向[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慧;论《静静的顿河》的生态意识[D];中南大学;2007年

4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5 李蔷;《创造季刊》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施娴靖;重回纳布拉斯加大草原[D];苏州大学;2009年

7 马连君;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D];山西大学;2004年

8 甘会云;20世纪初新文学批评的及物性和理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颖波;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二十年(1983—2003)[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红艳;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29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29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