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危机

发布时间:2018-05-24 15:07

  本文选题:人文知识分子 + 合法性 ; 参考:《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摘要】: 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遭遇到比以往更多的难题和挑战:商业主义话语作为强势话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商品化及其交换原则和效益原则大肆侵入精神生产领域;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自组织系统开始控制现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意志,技术的工具理性日益渗入到日常生活和思想的各个层面:专业社会中职业分工越加细密,大学(学院)的体制越发制度化,知识与常识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前一直以全知全能形象出现的知识分子的启蒙功能日渐式微,其存在价值遭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而广泛的质疑。人文知识分子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后意识形态语境中的相对边缘化、过度专业化产生的片面化以及人文政治化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造成了人文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认同危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以及当代文化价值立场的缺失。一言以蔽之,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 “合法性”不仅是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合法性,而且更加宽泛地指文化形态的合法性。合法性依赖于真理,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形态之所以是合法性的,正是由于它是“合理”的,即符合科学的真理或人类的理性。“科学知识的大叙事”、“思辨理性的大叙事”和“人类解放的大叙事”确立了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发挥着合法化的功能。这些叙事知识之所以具有合法化的功能,是因为它们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有待实现的未来,也即有待实现的理念上面;这一理念具有合法化价值,因为它是普遍适用的。由于知识的“假设性”被忽略的同时它的“普遍性”被过度地强调和夸大,知识的地位日益显赫,它不仅在知识学的领域成了“真理”的代表,而且由此产生了规划、设计整个社会的冲动。普遍主义的根本产物就是知识的君临一切。既然知识分子与知识存在着如此密切的直接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分子就是掌握“知识”的人;而且在“知识 分子”这个术语中,已经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在知识分于所从事的所 多 有职业中,知识起着核心的作用,它是使这些职业统一起来的第一要 素),那么根据“知识即权力”的内在法则,知识分于自然而然地将 自己原有的角色“智力精英”转换为“社会精英”。他们被赋予了独 一无二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以 “理性的代言人”、“时代的代言人”和“社会的良心”等名义面向 全社会和大众发言。在这种意义上,现代知识分子神话就是普遍的知 识分于神话。 但是,随着一体化的知识状态分解为各自为政的“语吉游戏”, 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元叙事的解体,知识分于面对“知识”的RIR 商品化和话语的越发权力化,渐渐地失去了理直气壮发占的洽法性根 批。知识分子为什么必然要对超越于自己之上的存在物(人类、社 会、历史、时代)发言?知识分子依据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 庐 在社会上发刍?知识分于合理哈说”的根据何在?知识分于深切地 体验到自己传统的角色行为在新的文化情境中已经“过时”并感受到 山此而引发的困惑和焦虑所导致的自我角色认同危机,每一位知识分 于也都在反思自己应该如何履行这个称谓的角色行为。因此,“问谓 知识分于”的提问,,诀非仅仅是抽象概念的厘定,而更是一个实践理 性问题,关系着当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和行为的问 题;知以分于的本质理解直接决定着知识分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 即“知ill分于何为”。 就知识分于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而占,知识分于概念的要害不在 “知识”而在“分子”。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可以获得不同的职业, 山此产生知识者的不同的职业分流。因此知识分子应被视为在获其 .厂“职业”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有关知识者的“志业”的概念,也就 是说,“职业”的知识分于应当是“知识者”,而“职能”的知识分 于才是真汗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当从知识而职业到志业,知识分子的 最后出现听从于一种能动的道义选择,十是这种选择次定了知识分f I 之为“知识分子”的特殊性。人文知识分子对人类精神的开拓不仅使 他成为一个知识的生产者,更重要的在于他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的生产 多 者。生产新的精神或从事新精神的生产,己使人文知识分子习惯地持 有一种先锋的姿态,它必然和世俗社会与体制的各种规范法则拉开距 离并酿成冲突。因此,人文知识分子往往是以超越的追求展开对现实 的批判。在这种意义上,人文知识分子最接近也更适宜作为知识分于 本质之体现的批判性的职能化角色,而且也只有人文知识分子J是本 文语境中的真正的知识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寒竹;;马云错了吗?[J];社会观察;2011年07期

2 罗云锋;;批判知识分子的变迁——兼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1年06期

3 赵思运;;金锦散文的人文情怀[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孔庆庆;;中国古代小说的先验性叙事研究[J];东方论坛;2011年03期

5 ;哲思妙语[J];新一代;2009年06期

6 阮直;;“同题”引出的话题[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1年07期

7 高岭;;市场情景中艺术作品的价值本质[J];艺术.生活;2007年05期

8 乔以钢;李彦文;;近三十年“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中的“新才子佳人模式”——以《人生》、《高老庄》、《风雅颂》为中心的考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云龙;;维京神话叙事特质的历史学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本期精彩言论[J];基础教育;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杜以芬;;“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合法性的局限——浅谈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的社会学批判[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汉武;;人才队伍荣辱观建设的三个层面[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毕光明;;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曲春景;;论电视文化批评[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8 庞守英;;守望精神世界——谈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价值追求[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9 施立峻;;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从批判理论看当代审美批评的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程广云;;人学精神: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实现与良心发现[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人文知识分子的产业之志[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汪宏桥;也谈“人文知识分子之‘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孙若风;人文知识分子的大众之乐[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文化的事,要按文化规律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文化的事,要按文化规律办[N];人民日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 徐清泉;以笔为旗 投身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郑立华;金钱掂量知识分子价值?[N];中国商报;2006年

8 万宇;发出中国民族自己的声音[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人文知识分子立场[N];文艺报;2004年

10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文人的激情[N];经济观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旭;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D];山东大学;2008年

2 陈正敏;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9年

3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谢雪花;困顿与寻找[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爽;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8 朱桃香;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蔡春露;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D];厦门大学;2003年

10 王辉;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剑;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邓昌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金花;后现代—一种新的元叙事的合法化进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笛;后现代话语与当代中国影像媒介的传播[D];四川大学;2007年

6 乔瑞华;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索良柱;启蒙元叙事的反思[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8 汤克兵;时代的烙印[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李妍;叙事参考还是叙事专断?[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王倩;城乡文明中的跋涉和坚守[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9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29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