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文学批评
本文选题:认知语言学 + 文学批评 ; 参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开创了一个"认知"时代。把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给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契机。而文学批评也对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认知语言学家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思维,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知图式,而认识作家、读者的认知思维,也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挖掘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关键所在。认知语言学使得文学批评从"形式"走向"认知",也使得文学批评的四要素达到了空前的和谐融洽。
[Abstract]:Cognitive linguistics, born in the 1970 s, opened up a "cognitive" era. The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is a new attempt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Many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ve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o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new period. Literary criticism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especially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s study the cognitive thinking of the human brain and form a scientific system of cognitive schema. However,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thinking of writers and readers is also the key to correctly interpret literary works and excavate their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meanings. Cognitive linguistics makes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form" to "cognition", also makes the four element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chieve unprecedented harmony.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9JK025) 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ZK087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杰;批评理论的转向:从“形式”走向“认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永刚;;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认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田丰;;建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新思潮?[J];文教资料;2011年03期
3 刘辰诞;;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维东;;文学语言的认知解读[J];作家;2009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杰;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南燕;;试论英语隐喻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2 刘洁,朱国龙;认知语言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安琦;;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言“经济”[J];北方经贸;2011年02期
4 徐晓吉;辛悦照;王宁;;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吴妍婷;;隐喻的跨文化认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7期
6 张恩秀;;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快乐”概念隐喻的异同[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5期
7 邬彤妮;浅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王静;;认知隐喻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赵瑛香;;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在广告语中的效应[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1期
10 张青;;浅谈认知语言学下的英语口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韩文鑫 中共党员;热望“重估”之后降临一个文学新时代[N];辽宁日报;2011年
3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4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7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秋丽;空间的认知—词汇模式在非正式政治语篇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2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3 吴文辉;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洋;俄语委婉语生成的认知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周琳;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蒋琳珍;从认知角度探讨对话中的隐喻翻译[D];浙江大学;2006年
8 朱雅冬;从认知角度看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的现象[D];四川大学;2006年
9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刘彩云;空间介词AT,ON和IN的认知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6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