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批评理论及其得失

发布时间:2018-06-09 04:47

  本文选题:新批评 + 文学批评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摘要】:正新批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由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倾向加以的一种概括。新批评家之间存在许多根本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很难把它想象成一个流派,他们的理论也各具特色,但他们共同的倾向似乎仅仅是要把握住一首诗的现实存在的本质与意义。一、批评对象
[Abstract]:Zhengxin criticism is not a unified school of criticism, but a generalization of a tendency formed by a group of literary critics who appeared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re are so many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among new critic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it as a school and their theori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ut their common tendency seems to be to grasp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al existence of a poem. First, the object of criticism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曹金合;;追随永恒——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剖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王欣;王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张力性有机整体结构——新批评视角的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施恒魁;;《鲁滨孙漂流记》的三重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张雪峰;;《普宁》之三重人格结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刘颖;;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原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陈勇;;试论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借鉴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张苹;;贴近女性 关注社会——浅析德国女作家尤莉亚·弗兰克的创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9 顾晓莉;;两棵相对“枝疏叶稀”的大树——简谈於梨华早期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三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吕曼曼;王胜利;;人性的独白——《蝇王》与《黑暗的心》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晓芬;李双宏;;《雾都孤儿》人物分析——南希的挣扎[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江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的写意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9 李建东;;镜像中的理论狂欢——现代文论话语的引进与误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肖显惠;传媒视阈下的“大陆新武侠”[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黄羽红;《红色英勇勋章》的生态伦理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s,

本文编号:1998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98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7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