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才学为诗及其阐释文本的陌生化效应
本文选题:陌生化 + 以故为新 ; 参考:《求索》2010年04期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歌文本"陌生化",增加接受者的理解难度。阐释者虽力图破译其诗歌典故密码,但由于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主观条件的差异,其所期之"以与古人相遇",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阐释文本反而会令诗歌与接受者再隔一重,产生双重"陌生化"效应。
[Abstract]:Russian formalism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defamiliarization" and advocates the use of artistic techniques to shape new images and prolong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recipients. Su Shi, Huang Tingjian, Huihong and others broke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use of classics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oetry creation with "reason as the new" as the core. Under its influence, "talent learning as poetry" is like "Qi Yu Chu", which makes the poetry text "defamiliarization" and increases the understanding difficulty of the recipients. Although the interpreter tries to decipher his poetic allusion code,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subjective conditions, such as emotion, cultu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it is a distant dream to meet the ancients. On the contrary, the interpreting text will separate the poem from the recipient and produce a double "defamiliarization" effec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7XZW007)
【分类号】:I0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2 张鑫;;通感群·前景化·陌生化——济慈颂诗的文体学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3 程金海;;陌生化与数字艺术的审美价值[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郭天相;论诗学语言学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吴显友;《尤利西斯》的前景化语言特征[D];河南大学;2005年
5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远芳;康拉德短篇小说中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3 肖丽华;《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淼;铁凝小说的话语方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海龙;深邃隽永的艺术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马小荔;第三种可能性——解读《宠儿》[D];四川大学;2004年
7 王昌凤;论现代艺术的陌生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管玲玲;长篇小说《我们》创作中的“陌生化”艺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韦;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艺术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年慧敏;一位独具威尔士特色的英语诗人[D];河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怀玉;语言陌生化的策略[J];阅读与写作;1999年07期
2 托尼·贝内特;张来民;;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郑海凌;;译诗与非诗[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3期
4 ;文论动态(二十七则)[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
5 郑海凌;;《庄子》的翻译与流传[J];俄罗斯文艺;2008年04期
6 伍世昭;;“打通”·“平行比较”·“单位观念”——钱钟书比较诗学管窥[J];东方丛刊;2008年04期
7 杨吉春;论艺术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年05期
8 王乔;;谈文学作品中的错觉描写[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7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026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2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