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被译介”和“被建构”的易卜生:易卜生在中国的变形

发布时间:2018-06-19 20:35

  本文选题:亨利·易卜生 + 翻译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6期


【摘要】:既然易卜生有着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他的剧作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上演,因此翻译必然对于不同版本的易剧的出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实,易卜生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被翻译,因此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易卜生"或易剧的不同形式。按照本雅明的看法,尽管译作"比原作迟到,又由于重要的世界文学作品在其诞生之时都没有发现适当的译者,因此它们的翻译就标志着它们的生命得以持续的阶段"。受到本雅明的翻译思想和戴姆拉什强调翻译之于世界文学建构的作用之看法的启发,本文作者尤其强调中国语境下易卜生剧作的翻译,同时也探讨了21世纪中国舞台上出现的不同版本的易剧。在作者看来,正是这些翻译和重译才使得易卜生及其剧作拥有了"持续的"生命或"来世生命",同时也使他本人得以成为中国语境下最有名的西方作家之一,可以说,没有翻译的中介,他很可能也像他的一些北欧同行一样在中国文化和文学语境下处于"边缘的"位置。正是通过这种跨语际、跨文化甚至跨语符的翻译和重译,才在中国出现了易剧的不同形式。
[Abstract]:Since Ibsen has a wid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his plays are perform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so translation is bound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operas. Indeed, Ibsen has been translat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o different versions of Ibsen or operas have actually appeared. According to Benjamin, although the translation is "late than the original, and because no suitable translators have been found at the time of its birth, their translation marks a stage in which their lives can be sustained". Inspired by Benjamin's translation ideas and Daimlash's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author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the translation of Ibsen's play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stage in the 21 st century. In the author's view, it is these translation and retranslation that enable Ibsen and his plays to have "continuous" or "afterlife"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him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estern writer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Without an intermediary of translation, he is likely to be "on the edg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like some of his Nordic counterparts. It is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and retranslation of interlingual, cross-cultural and even cross-lingual characters that different forms of drama have emerged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I533.073;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小平;翻译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2 陈福季;《世界文学之最》质疑[J];咬文嚼字;1996年01期

3 罗选民;话语的认知模式与翻译的文本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7期

4 廖泽余;翻译琐谈[J];语言与翻译;2001年01期

5 高艳;浅谈英汉翻译[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钱兴平;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杨璐;文化的差异与翻译的殊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朱吉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及翻译[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赵伟;翻译与语言文化[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张静慧;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及其排除方法[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文信;;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钱念孙;;关于“世界文学学”的构想[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孙谊杰;;机械工程领域科技术语的翻译[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二春;梁洁;;汉语数字式略语英译研究——说“三”道“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阿仙;;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及汉译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司显柱;;论语境的层次性对翻译的张力关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建平;;《英语写作网络教程》的建构刍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陈海英;;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有关时间的隐喻翻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张张钰;;论英汉互译中文化特色与文化障碍的异化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永元;;让政治课堂充满智慧气息 “探究—建构”教学模式在优化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国华;300部译著亮相全省翻译作品展[N];黑龙江日报;2009年

2 黄美茹;翻译市场每年以1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长[N];就业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文敏;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很难也很有趣[N];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朱侠;高度重视翻译提高外宣能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王晴佳;“亲爱的”翻译是懒惰的翻译[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柳霞;《五经》研究和翻译首先应从字义入手[N];光明日报;2009年

7 国际译联副主席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黄友义;翻译是桥梁也可能是屏障[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舫 任姗姗 博主 李辉 (传记作家 《杨宪益与戴乃迭》作者);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玉;用开阔的眼光审视世界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志梅;报人作家陈景韩及其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5年

4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6 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兵;文化与商业困境中的电视品牌建构[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晓莺;论当代中国企业家的道德人格及其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何欢;互动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曹婷;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转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5 刘德军;从文化语境角度看旅游资料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符荣华;学习化社会学生主体性教育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宏;英汉文化意象的对比与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8 梁昭;从文化语境角度看宋词的翻译[D];重庆大学;2005年

9 王庆宇;论中国公共危机决策机制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卫群;论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1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41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