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文学作品的英译概述
[Abstract]:Mr. Lao She, one of the best writers in China, is a master of various literary forms, such as novels, prose, poetry, drama and so on. Mr. Lao She is a prolific writer whose works are known and adapted to play plays, TV dramas and movies in the following works: camel Xiangzi, "four generations together", "Longxugou", "Tea House", "the Moon", "my Life".
【作者单位】: 西华大学西华学院;
【分类号】:I046;H315.9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邵宁宁;;《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朝戈金;老舍—一个叛逆的基督教徒[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3 董炳月;卢梭与老舍的小说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婧婷;;浅谈文学作品“对话”演播中的语境还原[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2 张敏;;浅析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3 马敏娜;;文学作品中温暖的乡音——浅谈方言与文学作品的结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赵平;孟凡平;;主体间性暨《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杜瑞;;解读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命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6 李鸿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浅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7 王艳;高菊霞;;文学作品的标题翻译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胡艳彬;;焦点-背景理论与文学作品空白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9 林文艺;;英文版《中国文学》作品翻译选材要求及影响因素[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晓红;;文学中的直觉和灵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邓笛;;译者的风格[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3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5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6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7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杨斌鹄 实习生 宋春燕;西安设文学艺术最高奖[N];西安日报;2009年
9 郑寒月;文艺界代表委员参议政紧打务实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李朝全;批评的关键是标准[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2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3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4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6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卓;文学作品中语义衔接的对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翟燕宁;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张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周昕;从奈达译论看《骆驼祥子》施译本[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48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48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