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途径: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

发布时间:2018-08-05 16:59
【摘要】:诗歌作为认知情感的一种重要语言艺术表征,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魅力,倍受人们喜爱。然而好的诗歌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意象建构,因为它既是诗歌的灵魂,也是情感交流的最佳载体。从认知角度看,诗歌意象的建构主要有两大途径: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同时涉及语言变异问题。此外,若能把诗歌创作的基本认知提炼出来,将其简化、自动化或个性化,必将为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ognitive emotion, poetry has a unique appeal and charm. However, a good poetic conception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its image construction, because it is not only the soul of poetry, but also the best carrier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to construct poetic imagery: iconicity and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as well as linguistic variation. In addition, if we can abstract the basic cognition of poetry creation, simplify, automate or personalize it, it will bring endless pleasure to life.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谭业升;意象编码的语言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年04期

2 黎志敏;庞德的“意象”概念辨析与评价[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3 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李良炎,何中市,易勇;基于词联接的诗词风格评价技术[J];中文信息学报;2005年06期

5 赵秀凤,訾缨;文学文体学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张辉;语言变异的本质与制约[J];福建外语;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安琳;论中学语文学习策略──对初中语文学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丹东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2 张辉;语言变异的本质与制约[J];福建外语;2000年02期

3 吴家珍;口语交际的变化因素与应用分析——当代汉语修辞活动的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柴改英;;传情达意:语言的移情透视[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雷良启;论语文教育乃是言语交往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赵英玲;英语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J];外语学刊;1997年01期

7 谭晓晨;试论语言使用中的自我监控[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8 陈黎明;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言语交际[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龚卫东;英汉语篇中的语言变异及其文体功能[J];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3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学云;沙玛铺子彝人汉语音系及其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2年

2 杨茂荣;论语言文字规范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杜海;浅析语用学三要素——语境、会话目的与语用原则[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安允涛;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毛悦;影响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赵国军;从句法偏移看主观性对句法的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晓鹏;论话语中的隐性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9 吕婷;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论述《傲慢与偏见》的风格翻译[D];东华大学;2006年

10 唐旭;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问题分析及对合理交往的构想[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炎,何中市,易勇;基于词联接的语义表示方法和知识库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良炎,何中市,易勇;基于词联接的语义分析原理及其算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8期

3 卢卫中;诗歌象似修辞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4 王珂,代绪宇;论威廉斯和肯明斯的具象诗[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丁咪咪;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意象派诗[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7 王培基,王万贵;文学语言性质综论──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之一[J];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8 王培基;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综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卢卫中;试论英诗的篇章象似性修辞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陈建生,吴曙坦;翻译认知:结构突显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行霈;;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4期

2 雨石;论艾青诗歌的意象艺术[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Z1期

3 吴竹筠 ,夏中义;“测不准原理”与现代派文学的欣赏[J];名作欣赏;1983年02期

4 陈国屏;论诗歌的意象[J];求是学刊;1984年01期

5 叶朗;王夫之的美学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6 李磊伟;意象——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7 潘知常;论古典诗歌意象的生成[J];江汉论坛;1985年07期

8 陈铭;;白居易诗以俗为美的审美观[J];学术月刊;1985年11期

9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10 房日晰;;论李白诗歌中感情表现的特色[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卫;;试论闻一多诗歌意象与风格的转型[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2 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A];唐代文学研究(第八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3 曹化根;;李白的明月世界[A];中国李白研究——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陈治安;蒋宇红;;英汉小句中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研究[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徐畅;;从认知视角看皮尔士符号学理论[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张士河;孙建成;;语言符号象似性与英语词汇象似性关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陈丛梅;;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象似性原则[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应学凤;;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树才;现实之死 与梦幻之生[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晓明;月亮树之爱[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陈忠实;红领巾飘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4 刘意青;诗园蹊径诠妙思[N];光明日报;2002年

5 赵昌平;花之灵·王小慧诗性摄影[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郑伯农;精心创造诗歌意象[N];文艺报;2003年

7 吴满珍 周少华;现代诗歌研究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傅小平;诗歌写作:呼唤诗艺的回归[N];文学报;2010年

9 王卫平 黎秀娥;现代诗歌本体研究的新开拓[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户进菊;论生成语法的句法象似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明;鲍照诗歌“风骨”论[D];河北大学;2000年

2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金相百;述补结构中的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宋蕾;诗歌意象与翻译[D];外交学院;2002年

5 荣小措;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D];西北大学;2002年

6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丁文霞;戴望舒诗歌意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琨;论汉代诗歌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雅刚;基于对布朗与列文森礼貌原则批判上的象似性解决方案[D];湖南大学;2003年

10 吴从祥;阮籍诗歌“遥深”特色论稿[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66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66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