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阐释学视角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Abstract]:Translator is the most active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h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his subjectivity, not only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also in his re-cre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ubjectiv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exists objectively,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often ignores the translator as the most positive factor in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fact, i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ranslator is generally in an insignificant position. With the "cultural tur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has received due attention and gradually moved to depth.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most prominen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ly 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ng meaning. The meaning of literary text is open and suspended, so its understanding is more subjective than other text types. As we all know, any translation begins with understanding, and hermeneutics is a study of meaning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ffirms the translator's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choice of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aims and strategie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and the artistic re-creation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harm of trans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s.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a new subjec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but also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subjectivity research,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solve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玺;;文学翻译中译者思维与角色转换[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2 王琼;;《翻译自我:在语言与文学之间的体验和身份》介绍[J];大家;2011年17期
3 路晓彬;;杨宪益英译《琵琶行》中的审美感知与想象[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5 林柯;;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6 王海颖;;论“魂归离恨天”的过犹不及之处[J];长城;2011年08期
7 亢志勇;;译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移情刍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10 樊慧敏;;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言外之力[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4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爱华;章宜华;;翻译视角的内向型英汉学习词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论”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园波;通古辨今话美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康慨;德国高院裁定:译者可获版税分成[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5 段祖贤 舒芳静;文学中译西 已成一道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8 南开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刘士聪;不拘一格培养文学翻译人才[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翻译不可缺失基础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许钧;以实涵虚 以探其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2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6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妍;文学翻译中自译者的主体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敏敏;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邓琳超;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思考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地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刘敏;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5 江慧敏;从哲学阐释学视角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佩琦;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胡春晓;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D];重庆大学;2005年
8 张金凤;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重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晓敬;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张雨;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发挥[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84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8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