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艺术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内容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创意为核心,旨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也为艺术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旨在讨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该何去何从,分析了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教育 发展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在日益发展壮大。它的出现成为世界各国企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夺得竞争优势的又一利剑。创意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也会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今天,当代艺术教育该何去何从,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的内涵
(一)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发达国家提出,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息息相关。“创意产业”的概念被明确提出是在198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强调开发时运用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等方式,使得依附于个人(团体)的一种主题文化和文化因素的知识产权得以营销。主要包括影视作品、大众传媒、广告、表演艺术、作品出版、装潢设计、环境艺术互动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方面。而其由于自身的创意核心,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得到各国政府大力扶持。
(二)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新兴教育,培养并且不断发掘人对艺术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启发人的艺术智慧,并且不断发掘人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对文化创意产业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为将学生培养成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通过专门训练学生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而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更是将受教育对象拓展到了整个社会,教育形式也更加丰富灵活,以期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全面、健康成长的最终目标。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以创意人才为中间桥梁紧密联系
艺术教育使创意人才“走出去”,文化创意产业将人才“引进来”。两者以创意人才为中间桥梁紧密结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以高校为代表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英国学者弗罗里达在所著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提出:“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例如,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他们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或电视银屏上,为观众奉上了一道道视觉享受的盛宴,丰富了大众的娱乐文化生活。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歌剧舞剧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舞蹈家和歌唱家,使原本源于西方国家的歌剧舞剧成为普通市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二)以促进文化消费为共同的发展方向
艺术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使国民意识到艺术教育可以不断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尤其是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和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属报刊《中国电影报》获悉,全国电影市场2015年上半年总票房超203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137.43亿元增幅达48%。同时,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只用了96天就突破百亿大关,是近年来用时最短的一年。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对推动经济的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艺术教育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我们在看到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两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自产生起就与艺术教育有着紧密联系。艺术教育为艺术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等提供了途径和渠道。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有400余所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在校生累计高达数十万人。与其他学科一样,艺术教育各门类顺应时代潮流,日益发展壮大。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意能力的竞争,而作为提高创意能力的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壮大,特别是对创意人才的渴求,使人们愈发认识到大力发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技术训练,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有创造力、艺术技巧的专门型人才,还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评价、理解能力。传统的艺术教育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即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教育方式。音乐教师注重传授学生识谱、歌唱、乐理、器乐的训练和技巧;美术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绘画临摹大师的作品;舞蹈教师则是让学生一遍遍地练习劈叉、压腿、下腰等动作。这种“重器而轻道”的教育理念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这也是学生专业技能越来越好,人文素养却越来越低的原因。当然,这和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分不开。艺术考生在高考中,文化课的分数线比普通考生的分数线低一半,使得考生和教师愿意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艺术的训练上。
(二)师资素质不高,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应更加多样化,教师要具备艺术文化修养。从根本上说,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创意人才的培养,而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教师——课堂——学生”的教育形式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一味地被动接受而缺乏自己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审美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被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所固定,对艺术教育产生惰性情绪。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许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时,只盲目追求学生数量,却忽视了由此带来的教育素质下降、教育资源紧缺等问题。即使在教育过程中,仍沿用传统评估方法,导致艺术教育产生内容片面、脱离社会需要等问题,偏离了最初的教育目的。(三)艺术教育脱离中国本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大行其道,教育已然离不开“网络”这个快速发展的媒介。然而,网络文化鱼目混珠,参差不齐。2015年9月30日,教育专家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举办的国际艺术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科技越是发达,艺术教育越是要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的着眼点就是传统文化。近几年,“哈韩”“哈日”“哈欧美”等流行词汇的出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峻考验。“木兰从军”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好莱坞引用制作成动画搬上了大银幕;“熊猫”“中国功夫”也源于中国,却成为了动漫电影《功夫熊猫》的灵感创作源泉。这确实值得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界内人士深思,为何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却被外国人应用得得心应手?艺术教育在传授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是否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曲服饰等无不有着深厚的艺术气息,其内在的艺术精神对艺术教育独创性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四)艺术教育脱离市场,落后于时代的进步与要求
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传统教育仅限于课堂和书本的教程,而忽略了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市场需求。教学内容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落后于社会正流行的文化思想,艺术创作也跟不上时代步伐。不了解大众口味,也就无法创作出符合大众心理的艺术作品,文化创意产业自然就会停滞不前。艺术教育终究要服务于市场,服务于文化消费。所以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要走出一条讲究产学研相结合的、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使艺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发展路径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强艺术教育理念的传播
学校可以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专业技能上的训练,还能增加艺术鉴赏、艺术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要以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为目标,设置有关绘画艺术、影视欣赏、工艺制作、舞蹈鉴赏、动漫研发等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鼓励动手制作。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传播艺术教育理念,克服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转变原有的“以课程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校园环境,创造具有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可以举办一些活动,如文艺讲座、社团活动,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修养。
(二)引进先进的艺术教育经验,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
鼓励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一味的模仿向崇尚创造转变。在教学环节方面,也应注重实践性,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动手中学习。创新型教育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教师在不断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主动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主动加强在学术领域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经验。教师角色也应从传统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着力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制度建设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求新求变,给予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在设施建设上,学校应努力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对学生思维拓展训练的课程;在激励措施上,增加奖励机制。
(三)艺术教育应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上下5000年的光辉历史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肥沃的文化土壤。无论是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还是古香古色的建筑艺术,都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都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源泉。艺术教育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推陈出新,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不仅仅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也具有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战略意义。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激荡交融,我们更应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使优秀的文化与现代发达的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以新姿态、新形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四)艺术教育应与市场接轨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进一步升华,使之在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里得到共鸣,占据文化产业市场,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在艺术教育中,应强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毕竟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而我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面向大众。如果脱离市场,背离现实,那么艺术作品只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在电影市场中,曾刮起了“追忆青春、缅怀过往”的浪潮,出现了像《致青春》《匆匆那年》等青春题材的影片,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影片正是抓住了受众群对青春过往美好回忆的心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
结语
21世纪是注重人才、注重知识的世纪。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第三产业的崛起无疑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成为各国争相进取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经济的贡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创意人才,这就对我国创意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教育则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意阶层崛起的重要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改革旧的评价体系,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元互动导向的高校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Q060)
参考文献:
[1]刘秩.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
[2]项仲平,刘静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
[3]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洪庆福,孙薇薇,刘茂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张颖.对河南省高校艺术教育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作者张宝生系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
张思明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祁晓婷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