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问题思考——从“对话与参与”的角度谈起
[Abstract]:It i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dialogue consciousness with native male critics that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leads to a certain degree of recognition and blind adherence to western feminism. For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how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dialogue", how to understand "gender identity",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feminism and local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How to deal with the creation of female writers is a key issue to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life criticism. Male critics in the field of mainstream criticism can participate in the dialogue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in order to give advi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基金】:北方民族大学一级学位点建设项目(2011SDJ004)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念然;对话: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维度[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2 张祥龙;“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3 王富仁;;从本质主义的走向发生学的——女性文学研究之我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骏涛;;沉潜中的行进——2003—2008女性文学理论批评若干著作的笔记[J];南方文坛;2010年01期
5 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J];文学评论;1999年04期
6 王春荣;吴玉杰;;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08年06期
7 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乔以钢;;漫谈女性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扬子江评论;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夏薇;;浅析重庆方言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4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5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张淑菊;;两性回归与艾利斯·沃克的妇女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焦红燕;;浅析库切《伊丽莎白·科斯泰勒:八堂课》的复调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颜井春;;罪与救赎——由《卡拉马佐夫兄弟》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经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吕雪;;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小姨多鹤》中的“姐妹情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2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朱杰;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D];上海大学;2010年
5 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胡新华;话语与地理的向度[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晓丽;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迅;《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D];温州大学;2009年
6 高霞;分析小说《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靖;卜立德英译中国散文中的“自我”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英才;中国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故事的文化意蕴[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永乐;《觉醒》中女性人物的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一鸣;社会性别与性别诗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玲;;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孙绍先;“贵族化”的中国“女性主义”[J];天涯;2005年01期
4 苏宏斌;;认识论与本体论:主体间性文艺学的双重视野[J];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5 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J];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6 万莲子;;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林树明;;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陶东风;关于中国文论“失语”与“重建”问题的再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林树明;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10 赵树勤;;误区与出路: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反思[J];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凯雄 ,贺绍俊;论文学批评的视角与尺度[J];理论与创作;1988年04期
2 ;文学批评不要被世俗所左右[J];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02期
3 景秀明;近年来文学批评的几种不良倾向[J];文艺评论;2000年06期
4 黄书泉;文学批评应回到常识中去[J];理论与创作;2004年02期
5 孟繁华;文学批评的“有用”与“无用”[J];南方文坛;1998年05期
6 黄浩;对文学批评所作的批评——谈文学批评在90年代里的三个错误倾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7 赵慧平;文学批评:在文学之内还是文学之外[J];求是学刊;2005年02期
8 何西来;文学批评的动力[J];文学自由谈;1995年02期
9 冠天;关于文学批评观念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10 吴俊;发现被遮蔽的东西[J];南方文坛;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申载春;;影视时代的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高明霞;;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晓丽;理论的误用与文学批评实践[N];文汇报;2010年
2 高楠 王纯菲;文学批评的无用、用与有用[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担当[N];辽宁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担当[N];辽宁日报;2010年
5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何平;文学批评如何重建[N];人民日报;2011年
6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7 宋家宏;文化建构中文学批评关注什么?[N];文艺报;2005年
8 李建军;文学批评:求真,还是“为善”?[N];文学报;2009年
9 梁鸿鹰;强化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批评的跨学科传统与当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5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6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汀汀;女性主义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敏芝;“传媒文学批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素玫;论弗莱的文学批评[D];新疆大学;2003年
5 翟恒兴;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瑞雪;论传媒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5年
7 戴瑞瑞;症候、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9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10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93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9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