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

发布时间:2019-01-01 09:12
【摘要】: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件,有效地坚守着人文科学的"人文性"。通过确认"文学文本"具有"双声语"品质,巴赫金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对话性"与文学接受的"开放性"。
[Abstract]:By confirming that "text" is the primary entity of the humanities of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and the direct reality of humanistic thinking, Bakhtin defend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humanities. By confirming that the discourse text is a kind of vocal superverbal expression and an even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he effectively adheres to the humanism of the humanities. By confirming that "literary text" has the quality of "double tone", Bakhtin brilliantly clarifies the "dialogue"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openness" of literary acceptance.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巴赫金研究会;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李力;姜洪;;教师语言特征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3 李静;;悖谬世界的怪诞对话——从过士行剧作探讨严肃文学“共享性”的扩展[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4 孙芙蓉;互动 对话 转变——“对话源—对话流—对话场”教学模式图解[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胡德才;论喜剧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王春辉;从对话开始——巴赫金文本理论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郑欢,罗亦君;充满张力的话语场——巴赫金的超语言学语境试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吴国华,彭文钊;论语言世界图景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9 刘涵之;巴赫金超语言思想刍议[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吴晓都;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金立群;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小弘;成长如蜕[D];河南大学;2006年

4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连晓霞;《金光大道》: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文学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德喜;20世纪后20年小说语言的文化透视[D];武汉大学;2002年

7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晓芳;论九十年代都市小品文[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达洁;王蒙新时期小说的杂语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淼;铁凝小说的话语方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满华;文本与对话[D];郑州大学;2004年

7 张艳丽;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4年

8 王盈;阿纳托利·金作品中的永生主题及其表现手法[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郭穗娟;信息时代的话语霸权与电子民主[D];福州大学;2005年

10 赵海红;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启波;;文本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陈素红;;文学文本翻译的维度和角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3 刘继林;;“话语”:作为一种批评理论或社会实践——“话语”概念的知识学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曾军;;构筑中西文论的对话平台——评杨立民的《文学活动的多维阐释》[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5 吴昊;;文本语境与复义[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陈旭光;;论艺术创作中的“对话”与“潜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缪佳;吴迪龙;;互文性理论视阙下《锦瑟》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周丽娣;;浅探小说中的声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崔小清;;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概念之辨析[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2 乔雨;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5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丁国旗;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9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关于“俄罗斯当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顺利;文本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7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2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元厂;美丑并存  庄谐共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张玉洁;巴赫金视野下《喧哗与骚动》与《秦腔》复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7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周凡雅;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说翻译批评[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10 李春梅;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97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97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5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