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霸权的颠覆与文学批评的开始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 have been dominated by power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hegemonic pedigree of literary theory should be clarified. Then it reactivates the infinite vitality of literary criticism as the cre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rough deconstruction strategy. On this basis,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can truly return to their own terri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owards symbolization, the current literary criticism inevitably turns to cultur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刘健美;邓小平理论的传统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友古;;罪与原罪:在《罗马书》中的一种诠释学意义之分析[A];“经典的翻译与诠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耿波;;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7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丽霞;尖锐的解构与批判——《诗可以怨》解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4期
2 王宁;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王秀艳;;揭幕“她”世纪——小议“李宇春现象”的多面文化效应[J];作家;2011年10期
4 谢昭新;;论“五四”初期文化批评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4期
5 徐国荣;;文化批评的陷阱[J];粤海风;2000年04期
6 王宁;全球化时代文化批评的新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7 金元浦;;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的前奏[J];博览群书;2002年02期
8 汪振城;论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基本取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范家进;“露重飞难进”——在注重思想文化批评的背后[J];文艺争鸣;1998年05期
10 王宁;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J];文艺研究;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萧萧;;跨界越位的后现代:以林德俊《乐善好诗》为例[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曾军;;文化批评的当代转型与文艺学的学科重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徐秀芝;;修辞的解构及其审美心理探微[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李波;;虚拟与现实:网络文化的社会学解构[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波;;虚拟与现实:网络文化的社会学解构[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郑崇明;;解构合法性与多元性视域下的中国官僚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雅琼;;男性传统被解构了吗——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中的女人们[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仲牧;;形而上学的建构和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发言提纲)[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阳;全媒体时代的话语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韩强;文化批评的基本方法[N];南方日报;2004年
3 上海 舒蠹;文化批评何必厚古薄今[N];嘉兴日报;2009年
4 简军波 香港《亚洲时报》本报编译 刘文;从缅甸入手 奥巴马重建“温和霸权”[N];世界报;2009年
5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 陈思和;还有“神马”批评不是“浮云”?[N];文汇报;2011年
6 贾斯旺特·辛格 曾担任印度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 本报特约编译 叶子;美国外交霸权时代渐入尾声?[N];世界报;2010年
7 王磊;动漫画展呼唤文化批评[N];文汇报;2004年
8 陈源;文化批评与西方语境[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福建师大 孙绍振 余岱宗 林焱 (英)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的文学视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海风;对域名霸权说不[N];中国工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2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翟立宏;信托产品创新:要素解构与环境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5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秋彬;后冷战时代全球反美主义浪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严志军;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章印;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曾桂娥;解构与建构—吉尔曼女权主义乌托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公文;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吕丰;戴厚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新探[D];武汉大学;2004年
3 刘裴裴;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写实小说[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秋彤;影响的焦虑[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范颖;社会文化的网络解构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翠霞;“社会资本”究竟怎么了?[D];山东大学;2005年
7 邹黎;对爱情神话的解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金银华;日本大众文学对文化民族主义的解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罗辉;译者主体性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罗双;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对男权文化的解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8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9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