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爱玛》中译本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6 12:13
【摘要】: 翻译需要翻译批评,以对翻译实践进行检验和指导,提高 翻译质量,促使它健康发展。正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 马克所言:“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 节;也是一项既充满乐趣又具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对别人的 译本进行评论,特别是对同一文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本进 行评论时,这种特点和意义尤为明显。”重译是我国译坛近年 来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对此,人们的褒贬不一。本论文不拟 评论这一现象的是非问题,只对《爱玛》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 较研究,以探讨有关文学翻译的重大理论问题。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一节提出了本文研究的 目的,并探讨了外国文学名著重译热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同一名 著的不同译本比较研究的意义。第二节介绍了《爱玛》原著及 其中译本的情况。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本文所依据的文学翻译以及文学翻译 批评理论。其中包括: (1)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①译作应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②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 一性质;③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2)安托瓦纳·贝尔曼的翻译批评理论。贝尔曼指出,批 评者在阅读译作时要抛开原作,把译作当作一部真正的作品来 读。除此之外,批评者在阅读译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善于发现 “可疑的文域”,这通常表现在语言层次,,表现为文体甚至结 构的突然中断或变调,一种文本应有的和谐与连贯被打破,这 往往就是译作的缺陷所在。 (3)吉迪恩·图里的“双重忠实”理论。图里认为文学翻 译是复杂程序的产物,牵涉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学传统,因此, 文学翻译应包含两大因素:①在译语中为一部具有自身价值 的文学作品,②是再现原作的译本。 ④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理 论。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 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 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本文主要根据上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理论对《爱玛》的 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章考察了三个中译本的译者是否履行了译者的职责。 第一节从“可疑的文域”角度人手,比较研究了三个中译本是 否“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从篡改原作的内容,不符合逻 辑的翻译以及文化误导三种“可疑的文域”的表现对《爱玛》 中译本进行考察。第二节考察了三个中译本是否再现了原作的 风格。语言特色和人物对话是原作风格的重要体现,这两方面 的移译是评价译作是否再现原作风格的基本依据。第三节考察 了三个中译本是否“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过分拘泥于原 作的语言形式,使译作句式别扭,语言生硬拗口,都会导致译 作晦涩难懂,令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对原作意思产生误解。不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会严重影响译作的通顺。 第四章考察了三个中译本译者的翻译方法及其对译作的 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每个译者都有一些指导原则,区别在于 自觉与不自觉,在于那些原则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译者的翻译 指导思想和翻译方法不同,对同一作品的翻译就会出现差异, 甚至泅然不同。 第五章为结论。在此对《爱玛》三个中译本予以了基本的 评价。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04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茵茵;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局限[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7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47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