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f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is not futile, nor is it once and for all, and this process has obvious historic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made by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t also has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aesthetic ideolog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understanding in 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theory, but it is by no means the first or only understan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form, people's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will continue to deepen, but it can only be infinitely close to it, but it can not be exhausted.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宗强;讲授文学史的一些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01期
2 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教程》编著手札[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1期
3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4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学术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科;秦妍;;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张幼良;;从对春、秋意象的偏爱看晏欧词风差异[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珂;;大陆和台湾新诗形体建设比较——新诗的诗形建设历史的散点透视[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韩云波;;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莉萍;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前沿;2009年02期
2 殷明明;;深陷于权力当中的审美——读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J];学术界;2006年02期
3 孙绍振,毛丹武;审美与政治[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4 彭海军;;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郭沫若实践美学观[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黎乃宁;;在审美与历史之间——浅谈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6 杨士恒;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略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张志强;周海玲;;审美意识形态献疑与文学本质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罗辑;;人性冲突与审美惊愕——《温柔的绑架》后记[J];剧本;2009年05期
9 谭善明;;转义修辞:一种现代性修辞观念的兴起及它的理论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5期
10 欧蕾;;从文学活动视角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审美意义[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7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德昭;;论意识形态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鄞州中学 王陈香;培养审美的眼睛[N];美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安仲文;开户数下降或致新基金发行“审美疲劳”[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有关“裸”的审美疲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5 刘金祥;与草原的审美约定[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7 吕晶田;审美的文化眼光[N];美术报;2005年
8 冯德良;惊世骇俗的审美[N];中国商报;2004年
9 张东;《中国轨道》:构筑新的审美模型[N];解放军报;2002年
10 特约撰稿 马丁;审克劳琛,是审美还是审丑?[N];中国足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荣会;解析神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雯霞;从卡西尔的思想角度研究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下的文革大众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袁梦妮;明式家具设计中的文人审美情趣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李颖;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D];厦门大学;2008年
5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7 石远鹏;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阳春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谭志成;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经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97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9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