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试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审美

发布时间:2019-06-26 11:38
【摘要】:当今社会,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迅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虚拟世界中,我们的审美的对象开始发生着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也必将引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裂变,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样式正在形成。因此,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究、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发展新态势,将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we are entering an era of electronic media.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greatly influences our lives and changes our cognition of the state of our own existence. The electronic media such as film and television, network and so on prompt us to be in an image-oriented virtual world. Our aesthetic objects begin to change from the physical to the quasi-image.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aesthetic model will also lead to the new trend and the new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erefore, for the inquiry of the electronic medi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esthetic paradigm and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will be the new field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I01;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拓,孙小光;合题时代下的丑学呼唤[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树玲;;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反思[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何兴华;空间秩序中的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5 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6 李健;宁越敏;;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主要理论及研究的意义——基于空间思想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6年06期

7 肖静;;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J];当代传播;2007年05期

8 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9 张松;顾承兵;;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J];规划师;2006年10期

10 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4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7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杨立峰;匠作·匠场·手风[D];同济大学;2006年

9 王国恩;城市规划社会选择论[D];同济大学;2006年

10 金勇;增进建设环境公共价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茂丽;城市美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淼;当代零售业建筑与零售空间的演变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4年

4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晓斐;西方01~89经典作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怀;生命的维度[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8 宋书强;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的体验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旷晓兰;;空间感的失落——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2 王强春;;关于“地球村”概念的质疑与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斌;;从技术逻辑到实践逻辑:媒介演化的空间历程与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03期

4 敖丹娜;;对大众传播中“内容为王”的追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丁为;;对娱乐新闻猎奇猎艳现象的反思[J];采写编;2011年03期

6 宋万林;;从“全息式网络报”展望报业未来[J];中国报业;2011年02期

7 刘时坤;;谈大众传媒的景观社会塑造[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8 王旭;王松;;媒介文化现象的全新诉求方式——以新浪微博“风云榜”为例[J];东南传播;2011年08期

9 罗一平;;媒介与艺术生产[J];艺术·生活;2003年05期

10 张景云;;麦克卢汉“冷”、“热”媒介悖论:基于“清晰度”与“心理参与”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进华;;20世纪初在黑龙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电子媒介[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唐帅华;;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媒介集团及其发展新趋势[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郭懋;;现代传播媒介与民族经济的发展[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赵爱莲;;一致与差异——中美儿童媒介使用状况比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俞虹;褚克非;;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新论[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冯炜;;社会场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许冬生;;我国现行媒介宏观管理体制的形成、特点与问题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小普;王辰瑶;;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的“三条件”与“四要素”[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10 彭逸林;张婕玉;;手机:一掌之间的大众传播媒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鹰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媒介让我们重返“穴居”?[N];中国妇女报;2007年

2 李美 伊怀杰;从电子媒介的特点谈我国广播的发展思路[N];中华新闻报;2006年

3 杜书瀛;面对电子媒介的冲击[N];文艺报;2007年

4 张清华;全媒体不是浅表化的理由[N];人民日报;2010年

5 陈力丹;去年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六个重点话题[N];中华新闻报;2001年

6 黄永力 徐凯 李立成;报纸应该保持深阅读优势[N];承德日报;2011年

7 刘小新;电子传媒的文化坐标[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张晶;探索传媒与文学的整合新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9 上海交通大学 刘士林;真正揭开形象异化的秘密[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周宪 许钧;关于文化与传播译丛[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涯;电子媒介传播与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邢虹文;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的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7 李盛之;美国大众传播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张硕勋;大众传播与黄河上游藏区社会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周利荣;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葛彬超;媒介文化与当代生活境遇[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席珍;电子媒介的延伸——民主、空间与生存仪式[D];苏州大学;2004年

2 沈佳敏;空间性视角下看户外电子媒介对都市空间的重构[D];复旦大学;2012年

3 唐彩云;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共生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振华;电子媒介对城市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宏虹;传播媒介与文学传播[D];吉林大学;2009年

6 孙存照;走向自恋的尽头:论电子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3年

7 胡倩倩;电子媒介时代的图像叙事[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艾庆平;电子媒介的制度化路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张海燕;电子媒介、场景与社会行为[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6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06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d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