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为象征资本而战——从市场的角度看先锋派的逐新冲动

发布时间:2019-09-28 04:17
【摘要】:周计武文通过瓦蒂莫、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重新思考了艺术终结与颓废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评价了颓废现代性对艺术机制和未来艺术生活的影响。杨向荣文从现代性体验这一视角出发,将齐美尔定位为现代生活的审美印象主义者,齐美尔的现代性分析起点不是社会总体,而是现实的偶然性碎片,这构成齐美尔独特的现代性分析路径——从碎片到达整体。李健文则借助于韦伯的文化社会学视野,依据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诉求、阿多诺等人对文化工业的本质及其特征进行了揭示和批判;认为这一批判并没有在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统一体,这表明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待大众文化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周韵文从布尔迪厄的文化生产场理论出发,对先锋派与市场的复杂关系进行再审视,强调先锋派的创新一方面包含对艺术商品化和制度化的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它与市场运作原则也存在一致性。
【作者单位】: 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J1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红;;论老舍小说中的个人悲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赵飞;;浅析时尚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慧;章小燕;;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解读现代主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孙丽;;“等待”便是希望——简论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朱丽莉;;“文学场域”至“文学权力场”的转换——浅论左翼作家文学行为的“权力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徐玉;;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时尚消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况汉英,辛敏;现代语言学参照下文艺理论中语言观念的转变[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9 况汉英,辛敏;现代语言学参照下文艺理论中语言观念的转变[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10 刘忠波;;3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静;;关于时尚的伦理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张意;;自律性:布尔迪厄理论的“内在冲突”[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肖芳;;反英雄、反小说、反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特色评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徐连明;;时尚杂志流行文化中的白领形象研究——以《时尚·COSMO》为个案[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廖四平;;论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5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唐静;“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晓锐;论时尚传播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嬗变及其特征[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王静怡;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大众服饰审美观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10 张悟岩;优雅的反叛[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与颓废的现代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李健;;文化工业批判再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伟;法兰克福学派文化观剖视[J];社会科学;1990年09期

4 汝绪华;汪怀君;;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建群;邱根江;;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艺术审美异化批判理论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范松楠;;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李艳霞;;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观点剖析[J];理论界;2006年09期

8 车美萍;;欧洲文化工业批判之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胡非玄;;“超级女声”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几点突破[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殿元;;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J];世纪桥;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尤战生;;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郑素侠;;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的演变[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4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罗锋;;寻找“物化”之旅:传播批判思想踪迹与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文江;武文;;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经济人类学思考——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双维度结构[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8 谢魁;;从庄子技术有害论到现代西方技术哲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永青;李允华;;浅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凤才;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N];学习时报;2004年

2 周计武;读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N];文艺报;2008年

3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王才勇 译;法兰克福学派在亚洲的接受史及影响[N];文汇报;2008年

4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转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演讲人 刘润为;西方的文化工业[N];光明日报;2011年

6 锦秀;文化工业能否创造现代消费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单世联 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 南帆;关于文化工业的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8 钟涵;关于“艺术终结论”“架上绘画死亡论”及其它[N];文艺报;2004年

9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周庆安;在文化工业的狂沙里淘金[N];广州日报;2007年

10 周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旗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英杰;科技意识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淑静;重建启蒙理性[D];吉林大学;2008年

7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D];扬州大学;2008年

9 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志明;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概念评析[D];南昌大学;2007年

2 方敏;启蒙精神的沉沦与拯救[D];吉林大学;2008年

3 曾现锋;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意义[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4 徐雪平;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林力;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厦门大学;2007年

6 曹西萍;对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8年

7 代海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张慧民;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9 牛媛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多重向度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吕天娇;流行文化的媒体制造[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3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43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