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象征资本而战——从市场的角度看先锋派的逐新冲动
【作者单位】: 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J1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红;;论老舍小说中的个人悲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赵飞;;浅析时尚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慧;章小燕;;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解读现代主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孙丽;;“等待”便是希望——简论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朱丽莉;;“文学场域”至“文学权力场”的转换——浅论左翼作家文学行为的“权力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徐玉;;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时尚消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况汉英,辛敏;现代语言学参照下文艺理论中语言观念的转变[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9 况汉英,辛敏;现代语言学参照下文艺理论中语言观念的转变[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10 刘忠波;;3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静;;关于时尚的伦理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张意;;自律性:布尔迪厄理论的“内在冲突”[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肖芳;;反英雄、反小说、反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特色评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徐连明;;时尚杂志流行文化中的白领形象研究——以《时尚·COSMO》为个案[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廖四平;;论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5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唐静;“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晓锐;论时尚传播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嬗变及其特征[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王静怡;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大众服饰审美观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10 张悟岩;优雅的反叛[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与颓废的现代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李健;;文化工业批判再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伟;法兰克福学派文化观剖视[J];社会科学;1990年09期
4 汝绪华;汪怀君;;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建群;邱根江;;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艺术审美异化批判理论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范松楠;;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李艳霞;;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观点剖析[J];理论界;2006年09期
8 车美萍;;欧洲文化工业批判之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胡非玄;;“超级女声”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几点突破[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殿元;;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J];世纪桥;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尤战生;;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郑素侠;;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的演变[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4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罗锋;;寻找“物化”之旅:传播批判思想踪迹与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文江;武文;;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经济人类学思考——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双维度结构[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8 谢魁;;从庄子技术有害论到现代西方技术哲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永青;李允华;;浅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凤才;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N];学习时报;2004年
2 周计武;读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N];文艺报;2008年
3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王才勇 译;法兰克福学派在亚洲的接受史及影响[N];文汇报;2008年
4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转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演讲人 刘润为;西方的文化工业[N];光明日报;2011年
6 锦秀;文化工业能否创造现代消费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单世联 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 南帆;关于文化工业的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8 钟涵;关于“艺术终结论”“架上绘画死亡论”及其它[N];文艺报;2004年
9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周庆安;在文化工业的狂沙里淘金[N];广州日报;2007年
10 周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旗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英杰;科技意识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淑静;重建启蒙理性[D];吉林大学;2008年
7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D];扬州大学;2008年
9 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志明;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概念评析[D];南昌大学;2007年
2 方敏;启蒙精神的沉沦与拯救[D];吉林大学;2008年
3 曾现锋;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意义[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4 徐雪平;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林力;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厦门大学;2007年
6 曹西萍;对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8年
7 代海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张慧民;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9 牛媛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多重向度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吕天娇;流行文化的媒体制造[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3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4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