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22 03:27
【摘要】: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是全面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制度性改革,不断促成了广大民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变更,进而形成了全社会的精神分化与重组。这其中也包括文学创作思潮的变化。八十年代以后文学不同于以往文学的一个特征,那就是世俗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价值在文学写作中得到合法地位,日常生活成为一些文学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对于这一新的文学状态深入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成为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论文分六章。第一章 绪论,概要介绍了论题展开的缘由。同时,概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等问题。第二章 日常生活与新时期文学的转型。本章对新时期以来文学日常生活写作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个人的日常生活开始成为普遍的文学写作对象,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价值在文学写作中得到承认。这种写作立场通过在具像中呈现和在身体感受中展开,逐步构建起新的文学话语形式和写作形态。然后从现代性进程中的日常生活写作和文化消费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日常生活写作背后的语境转换关系。第三章 日常生活写作中的生存主题。分析了日常生活写作中生存主题的展开策略:精神向物质还原和历史向当下缩减。并指出生存主题的话语意味人生的悲剧性。意味对世俗生活价值的承认,但潜在陷阱。表现了文学叙事主体的一种世俗化特征。第四章 日常生活写作中的情感叙事。分析了当代情感叙事中人的情感世界的特点,指出具有丰富多样精神意味的人的情感体验褪化成世俗生活的欲求,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对感情充满渴望。而由于时代变化和情感观念变化,当代人很难获得传统中的那种浪漫情感体验,于是出现了种种情感变异。第五章 日常生活写作中的道德关怀。研究了日常生活写作中的道德困境。指出,在八十年代以后兴起的市场经济语境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统一和稳定,不断的被突破底线,陷入一种远离时代需要的存在危机之中。然后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对当代一些有代表性的道德倾向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当代道德关怀的难度。指出难在当代日常生活确定了个人价值对群体价值的优先性,造成个人价值不得不面对重新定位、选择的境地,难在个人自由和传统道德的矛盾。第六章 结语。认为新时期文学的日常生活写作转向根本上意味文学写作审美意识本身的转型,它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政治话语传统,转向以日常生活价值基准为特征的生活话语,尝试以此重建文学叙事的新的审美空间。但在当代文学的日常生活写作中,部分写作中浮现的个体意识显然并不理想。当代文学写作应当重新反省自身和寻找新的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静;移动环境中的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生活;2005年02期

2 ; 给蚊子的战斗檄文[J];男生女生(金版);2002年08期

3 刘素娥;;理性研究与感性叙事的完美结合——评闫红新著《铁凝与新时期文学》[J];当代人;2011年07期

4 李胜清;;少数民族文学表意的日常生活之维[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5 孟繁华;;日常生活中的光与影——新世纪文学中的魏微[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6 方成;;何不幽生活一默[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6期

7 赖勤芳;;休闲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其论域[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黄桂元;;行者无疆的诗学跋涉——王向峰诗歌散论[J];黄河文学;2011年07期

9 伏枥悟语;;生活的断章飞絮(一)[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10 洪治纲;;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毕哲全;;养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蒋守谦;;关于“新时期文学”一词的考释——答刘锡诚同志[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3 刘锡诚;;“新时期文学”词语考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4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5 王世德;;与刘晓波对话——如何估价和展望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程光炜;;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9 张守仁;张弘;;《十月》:为新时期文学局面破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王晓东;;日常生活: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视点[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的一点比较[N];文汇报;2000年

2 王向峰;改革开放与新时期文学的发展[N];辽宁日报;2008年

3 ;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N];中国商报;2005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李珊珊;新时期文学刊物的生存之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蔡梅娟 山东理工大学中文系;和谐生存:新时期文学的人本母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陆洁;日常生活巧美容[N];甘肃日报;2000年

7 樊瑞青;《荼縻》:日常生活的书写与重建[N];文艺报;2009年

8 南帆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压抑和解放: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符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范玉刚;日常生活的诗意描摹与理想信念的张扬[N];学习时报;2011年

10 赵葛亮;日常生活中跷脚好处多[N];北京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帅倩;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朱晨静;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马玲丽;走向日常生活的诗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D];苏州大学;2003年

7 闫红;铁凝与新时期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笑晗;新时期文学生活观念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徐阳;多元价值交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定位[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王润清;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章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的趣缘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玉兰;日常生活的审美现代性救赎[D];西南大学;2008年

6 赵春雨;王安忆小说的人文关怀[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艳;日常生活的拯救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郝永萍;契诃夫的影响与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9年

9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陈钰文;作为生活方式的口语及其诗歌写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4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94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