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荆轲—一个经典形象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0-03-26 18:33
【摘要】: 历史人物荆轲,以其鲜明、丰富的形象特征和人物所涉及的特殊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得以千古流传。在所有的历史典籍中,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记载是最具有感染力、最为详细可靠的,但不足四千字的记载也留下诸多空白和暗笔,留给后世探索与想象的空间。于是,以《史记》中的荆轲形象为基点,千百年来,在历史上已经消逝的荆轲,又通过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的传播流传,逐步丰满,其魅力历久而不衰,历久而弥新。 荆轲形象的历久流传与流行同形象的经典化密切相关,本文对荆轲形象进行个案研究,从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文化形象三大层面探寻荆轲经典形象形成的轨迹。本文认为:一个历史人物形象成为经典形象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史籍文本中提供的形象基础,二是文学作品对形象的进一步塑造、丰满和传播,三是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哲学内涵,并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世人认同。 具体到荆轲——这样一个经典形象形成的过程中来考察:荆轲原本是一个小人物,其本身所具备的性格特点,蕴含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机遇的共同作用使他成为秦庭行刺的主角,遂震惊天下,为世人口耳相传,继而走入史册。在所有的史籍中,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荆轲形象最为鲜明生动,极具感染力,是荆轲历史形象的集大成者,为其成为经典形象奠定了坚实的文本基础。以《史记》中的荆轲形象为基点,汉魏以降,荆轲形象不断地受到文人关注,被文人进行探索、再创作,频频出现在小说故事、诗文曲赋、戏曲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尤其在侠义小说和咏侠诗中占有重要位置。由此,荆轲形象流传更为广泛,与荆轲形象相关的“白虹贯日”、“易水悲歌”等代表“侠义”的典故,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直到今天,荆轲形象仍高频率地活跃在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中,荆轲形象在文艺创作和传播中不断丰满、使得形象所具有的精神气质逐步明确清晰。 荆轲形象所具有的持久的流行性和影响力表明:荆轲形象已在客观上成为了经典形象。荆轲形象之所以成为经典形象,除了历史文本提供的坚实基础,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与广泛流传外,究其根本,在于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意蕴,并得到世人的认同。这使得荆轲从历史形象、文学形象的层面上升到文化形象层面上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文人侠客梦”,世人眼中“侠之大者”、“悲剧英雄”等具有文化和哲学意味的代名词,这是荆轲形象得以最终成为经典形象的内在根本要素。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许乐;;江湖·歌剧·市民喜剧 由电视剧《武林外传》反观华语大片[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陈桥生;论王公贵人对南朝乐府民歌的接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刘雪松;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陈学举;试论先秦诸子学说的共性特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许嘉璐;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田延峰;汉代诸侯官吏自杀现象剖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王渭清;阮籍人格建构的文化阐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齐秀生;;先秦人才为宝思想述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叶慧珏;;新闻点评的异化: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的相互介入及其方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宗明华;;庄子与魏晋文人的独立人格意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郝虹;;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东汉党人的人生价值观[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6 赵世超;;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郝虹;;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东汉党人的人生价值观[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许晓峰;许喜华;李俊杰;;从文化角度考察产品设计本土化理论和中国产品设计本土化方法[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2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5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6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10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2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孟文彬;寻找失落的家园——王安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颖利;二十世纪留学生文学的家园情结[D];郑州大学;2001年

8 黄峰;国有企业改革的管理学思考[D];河海大学;2001年

9 裴闯;颜延之生平创作平议[D];厦门大学;2001年

10 李锦;从唐人婚恋小说看文士心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01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1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6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