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叙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7:55
【摘要】:在中国,历史叙事成熟早、影响大,处于权威地位,而《史记》作为中国历史叙事的经典性作品,具有叙事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典范性。本论文分七个章节,系统运用叙事学理论解释《史记》,从叙事者、文本到读者,从结构、话语到情节,从叙事立场、叙事视角到叙事时间诸多方面展开,同时也间接回答了历史叙事文本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真实性与虚构性等问题。 一、在中国叙事传统溯源与早期历史叙事发展描述中,笔者认为卜辞、卦爻辞、铭文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之一,虽不是专门的叙事文本,但其中已具有了一些叙事的因素和特点,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后续发展,尤其对叙事文本的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叙事文本中,《尚书》、《春秋》仅仅处于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起步阶段,它们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左传》、《战国策》、《国语》等处于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基本成熟阶段;《史记》叙事处于中国历史叙事的辉煌顶峰,代表了中国历史叙事的最高成就。可以说,以《史记》为对象展开叙事学的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二、从叙事视点研究《史记》,主要是想通过与之相关的叙事者(谁说)、叙述立场(站在怎样的立场)、叙述角度(运用了怎样的观察角度)以及聚焦(选择叙述了什么)、盲点(省略了什么)五个概念对《史记》的叙事进行解释,由此揭示叙事者主体性对叙事文本及读者所构成的影响。叙事者因他创造的文本被广泛地接受,而成为事实上的权威。历史的实用性同样是通过历史叙事者为其读者提供的历史知识,来充当筹划将来的基础。历史叙事者要求读者按自己的思路理解过去、设计人生,筹划未来,权威性促成了历史的价值实现。 三、《史记》情节研究,针对《史记》叙事中存在的三种主要情节类型:浪漫情节、讽刺情节、悲剧情节,通过对这三种主要情节的分析,来解释它们分别隐喻着叙事者的理想(社会理想、人伦理想、人性理想)、叙事者的批判和叙事者的同情。三种情节的存在以及阅读中情节的任意组合,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造成强烈的阅读美学效果:反讽意味的形成。反讽有别于讽刺,讽刺是直接暴露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反讽往往通过情节的对比传达出来,它一定是意在言外的。反讽作为作者传达意念和情感的独特方式,意义所指更为复杂多样。在反讽中作者与作品拉开了距离,不把自己置于权威的地位,而是引导读者作出审美思考和审美判断,去发现社会和现实的本质。情节组合的运用,实际达到了叙事客观化的效果。 四、《史记》叙事时间研究,从中国时间观念的产生,时间观念与历史叙事在哲理上的融通,历史叙事时间,《史记》叙事时间模式,《史记》叙事速度,《史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16239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维;;中国古代文史观念中的“叙事—阐释”模式——以《史记》的书写与接受为中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倪爱珍;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叶;《南方人物周刊》叙事方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拉毛加;由敦煌手卷P.T.1287,P.T.1286,P.T.1288来探究吐蕃时期记载历史的参照框架[D];西藏大学;2011年
3 钟亮;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车颖;《左传》《史记》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明英;《史记》母亲形象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盛佳婉;《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叙事视点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孟辉;米兰·昆德拉与“小说的艺术”[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6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1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