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战国策》中的士人形象

发布时间:2020-05-07 08:43
【摘要】: 《战国策》共33篇497章,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思想、言行,塑造了一个生动活跃、五光十色的士人群体。司马迁首先为战国士人立传,《史记》中纵横家的传记篇幅之长超过了除孔子外的其余诸子传记之和:西汉末年刘向搜集、整理战国士人资料,成书《战国策》,自己认为是“纵横家之说”,褒扬战国士人为“高才秀士”;宋代曾巩则斥责该书为“邪说”,认为战国“游士”其言其行“为世之大祸明矣”,主张“放而绝之”;李格非认为战国士人所进行的“大抵皆从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明代李梦阳称其为“叛经离道之书”;清代陆陇更称此书“机巧之变,,足以坏人心术”……对于战国士人,除司马迁、刘向之外,大都持贬抑抵制态度。 本文认为在纷争不息的战国政治舞台上,士阶层纵横摆阖,呼风唤雨,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谱写着一曲曲特别的生命交响曲,他们是清高与世俗、高尚与卑劣、机智与狡诈等种种矛盾的混合体,他们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也从正面或负面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本文第一章简要描述战国士人活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究《战国策》的作者及描写对象,叙述《战国策》的整理及流传。第二章重点描述形形色色的战国士人具体形象特征。本章把士阶层分为翻云覆雨的纵横策士、临危受命的忠臣谋士、清高仁义的战国义士和英勇侠义的战国勇士四种类型并加以描述。第三章研究《战国策》一书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手段。本章归纳出四种刻画手段,分别是通过矛盾式、戏剧式、简短对话式三种故事模式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特色对话来刻画人物;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亮宽;略论士人与汉初社会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2 陈秀宏;唐宋时期的“士人经商”现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黄二宁;;论元代士人的游历观念[J];殷都学刊;2018年04期

4 李雪;;由碑志资料看元代色目人的士人化进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5 徐佳贵;;始进终退:再论近代地方士人与“国”的关系变迁——以刘绍宽《厚庄日记》为个案[J];史林;2017年03期

6 王舒雅;;《楚辞》与先秦士人辞令技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7 杨齐福;;殖民统治初期台湾士人的政治认同与行为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8 李玉敬;;浅论盛唐士人酒生活体现出的精神风貌[J];才智;2017年08期

9 熊亚明;;明清之际士人的“废墟意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10 马晓燕;;宋代优待老年士人政策——以特奏名为中心[J];史志学刊;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克晟;;元末的江南士人与社会[A];南开史学(1989年第1期)[C];1989年

2 宋文娟;;西汉士人隐逸观[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七卷)[C];2009年

3 宋燕鹏;;因文化而地位:南宋“士人社会”的成立及其意义[A];宋史研究论丛 第16辑[C];2015年

4 卪USav;;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张宝林;;论《诗经》士人文化主体精神与社会认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丁小明;;真[婢邮康恼鎇嫜浴獧甕"y帯犊煅┨萌諍》媭後[A];历史文献研究(35)[C];2015年

7 袁济喜;;“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论汉代士的命运转折[A];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C];1997年

8 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9 张法;;词与宋人心态[A];东方丛刊(1994年第3、4辑 总第十辑)[C];1994年

10 王晨龙;;从《管子》中看士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A];2015第十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五)[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益;民国士人与五四风潮[N];文汇报;2019年

2 林胜强;清代士人的思想世界与生活世界[N];湖北日报;2018年

3 孔子研究院 路则权;汉代士人民间慈善行为论析[N];光明日报;2013年

4 冯玉荣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清初士人身份认同的危机与调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陈荣庆 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党校副校长 邓明;战国士人俸禄的变化与战国学术繁荣[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柳士同;士人风骨和知识分子精神[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历史上士人的文化担当[N];北京日报;2012年

8 吴建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宣南文化塑造士人价值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寻找士人的“江南”[N];深圳商报;2010年

10 吴旺宗;东汉士人的隐逸情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烨;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宋燕鹏;南宋士人与地方公益事业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韩立新;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5 刘昕;明清时期莱阳士人群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江中柱;北朝文人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祝捷;曹魏之政治格局、士人社会与思想对话[D];南开大学;2012年

8 袁亚铮;西汉晚期的社会与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杨园;汉魏文学思想的变迁与士人生命意识觉醒思潮[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古成;论《战国策》中的士人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江映林;《战国策》士人形象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4 缪晓敏;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葛华阳;晚明江南士人经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翠翠;宋代士人理想行为准则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7 马乔;论宋代士人画对宋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3年

8 叶莹;“士人画”之价值[D];浙江大学;2011年

9 郭宁;《史记》中悲剧士人的形象意义[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岳圆;西汉士人俳优化及其文学创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2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2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f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