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司马迁“争”“让”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9:09
【摘要】: 反对争利,倡导谦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纷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反争尚让,已不再只是个人修身处世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天下民生的治道范畴。以救世为己任的先秦诸子从各自不同的时代、代表不同的阶级、集团,分析争乱产生的原因,对如何平争止乱,各抒己见。在反对争国争利的共识下,儒家倡导“礼让为国”,道家宣扬“为而不争”,墨家身体力行着“兼爱”“非攻”,法家则主张一断于法。 身为汉家史官,历史兴衰、现实剧变和自身遭际都使司马迁在“争则乱”的问题上与诸子心灵契合。他在社会政治思想上的“争”“让”观,是对先秦诸子争、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道家的宽容因循为治政原则,以儒、墨的仁善为施政理念,摒弃法家“一断于法”的偏颇,而以礼义为调节阀,以礼导利,以让化争。具体而言:尧舜禅让是司马迁公天下的最高社会理想;家天下制度下则倡导兄弟让国,反对争权相杀;称扬谦让简易之政,反对与民争利;推崇进则直言谏争、退则谦让同列的臣道,希望以此推进谦让之政的施行。 在材料取舍、体例安排、人物评判等方面,《史记》一书都贯穿着司马迁反争利、尚礼让的思想,寄托着他“述往事,思来者”的深意。但囿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一思想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激烈的争权夺利面前,劝说权力谦让,无力以救乱;争臣的悲剧命运,亦说明以争臣直谏来寻求政治开明的艰难和不可实现。 从“争”“让”观的角度,来研究司马迁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方面可以扩展研究视野,推进对《史记》思想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史记》内涵的理解,发掘其对于当今后世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兴林;司马迁儒道互补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陈桐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历史——简论《史记·吴太伯世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吕耀怀;“让”的伦理分析[J];孔子研究;2000年05期

4 吕明灼;儒法道治国方略比较研究[J];孔子研究;2002年03期

5 孙小玫,阮航;《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3期

6 罗新慧;礼让与禅让——论周代“让”的社会观念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7 徐兴海;《史记》所记之吴太伯及寓含的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杜会;论老子“为而不争”的处世哲学[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本文编号:2656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6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2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