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后知青文学论

发布时间:2020-05-11 14:12
【摘要】: 知青历史已经远去,但知青话题并不因历史的远去而淡出公众视野。知青文学在八十年代膨胀至巅峰后迅速溃退,九十年代中后期又逐步复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戏谑、私人化的创作手法独树一帜,为后知青文学拉开序幕。刘醒龙、李洱、赵刚、刘汉太、韩东、韩少功、池莉、毕飞宇等相继推出知青题材作品,推动了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潮流。后知青文学通过农民话语的介入、英雄主义的解构、“性”的暴露、知青触角的延伸以其独特的私人化叙事方式而存在,通过对知青题材的重新梳理尽力去还原历史全貌。 后知青作家队伍中包括老知青作家和非知青作家。部分老知青作家为了适应时代大潮的变化已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历史态度,非知青作家更多的是从反知青角度切入。两类作家及文艺评论界展开了谁为历史主体的争论,非知青作家替农民代言,而老知青们也据理力争。此外,网络媒体和影视媒体的介入,为知青文学的繁荣添砖加瓦。 后知青文学以独特新颖的叙事技巧显现文学魅力。它告别宏大,转向接近本真人性的私人叙事;韩少功、韩东等后知青作家用词典形式的连缀向世人讲述着知青的过往岁月;儿童视角和农民视角的采用有助于提升知青历史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后知青文学的存在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它勾起历史记忆的同时又警醒世人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天;吴爽;;对新中国美术研究整体性的思考——以“知青美术”研究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张细珍;张志忠;;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史铁生与梁晓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杨智华;;“光明使者”进行到底[J];当代矿工;2011年09期

4 贺仲明;;论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精神特征与历史意蕴[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索丽英;;让大家认知北大荒——读贾宏图《仰视你,北大荒》[J];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09期

6 杨扬;;《批判与想象》序[J];书屋;2011年06期

7 刘洪霞;;戴厚英:文化转折中的角色转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春林;;透视人性世界的扭曲与畸变——王松新世纪中篇小说读札[J];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张琳;;外来者眼中的乡土世界——对韩少功小说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吴铭;;语境[J];跨世纪(时文博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马旷源;;论知青文学——读《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2 杨剑龙;;人生记忆与历史书写——长篇小说《金牛河》研讨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3 雷达;;磨洗不掉的记忆——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4 宋晓庚;卢东;;梁晓声和张抗抗小说创作概观[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5 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我为什么主张“新世纪文学”的提法[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6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2届优秀成果表彰奖评奖情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7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8 金钢;;俄罗斯文化对新时期东北文学的影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绿雪;;“青春无悔”与“知青情结”——《中国知青梦》读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藏策;从《秋鸣山》看“后知青文学”[N];文学报;2007年

2 ;《中国知青文学史》[N];北京日报;2002年

3 傅 堪;从“知青文学”到“青春探秘小说”[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记者 向红邋实习生 高袁璇子;陕西知青文学展示活动举办[N];陕西日报;2008年

5 庄绪萍;灰飞烟灭英雄梦[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席云舒;一代青年在奋斗[N];文艺报;2010年

7 汪政 评论家;超越中国经验知青文学才有新的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本版编辑邋雷达 何西来 阎晶明 林雨 王干;阿蛮作品评论专辑[N];文艺报;2007年

9 叶辛;知青文学:文学史上的凝重印记[N];文学报;2008年

10 邓毅;主题的跨越[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起林;中国知青作家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吴志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4 江红英;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闫红;铁凝与新时期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谢维强;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河;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苏州大学;2007年

8 鲁弘;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9 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小燕;后知青文学论[D];扬州大学;2007年

2 王瑞;新时期知青文学中的陕北叙事[D];延安大学;2011年

3 陈慧婕;残酷现实的文学表现[D];河南大学;2011年

4 肖风华;“我们”、“我”、“他”的记忆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侯利红;“另类知青文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菅娇;月迷津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茜;新时期知青小说中话语立场的转变趋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毕慧卿;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知青小说[D];河南大学;2008年

9 马萍;生命的体验——知青作家创作论[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冯小萍;人与自然:知青文学的一种独特创作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8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8574.html

上一篇:苏轼与佛学  
下一篇:爱情悲剧的原型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d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