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语境下母亲形象论略
发布时间:2020-05-27 07:39
【摘要】: 母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文学家对母亲形象的关注,早在《诗经》时代就开始了。本文以元明清通俗文学为主要研究文本,对戏曲小说中展示的母亲形象作了梳理归纳,重点分析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母亲形象,借以论说元明清时期社会上下对母亲这一社会角色的伦理规范及职责期许。 本文第一章第一节,对元明清戏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总体情况作了描述。以下三节,则分别展示了几位正面母亲(如《状元堂》中的陈母、《蝴蝶梦》中的王婆婆等)、负面母亲(如《歧路灯》中的王氏、《红楼梦》中的赵姨娘等)及中性母亲(如《金瓶梅》中的李瓶儿、《醒世姻缘传》中的狄母、《红楼梦》中的王夫人等)的典型形象。 在长达数百年间,通俗文学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呈现出某种特点和规律性:其一,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母亲仍居于配角地位;其二,为数不多的主角母亲,又多出现在戏曲中;其三,早期作品中的母亲以正面形象居多,至明末及清中前期,中性母亲、负面母亲形象渐渐多起来。——以上是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二章的随后三节中,分别探讨了上述现象的成因。如封建时代的现实生活,母亲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职责决定其不可能成为主角,故她在通俗文学中的配角地位,应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而母亲形象在某些戏曲(尤其是元杂剧)作品中成为主角,则取决于元杂剧“旦本戏”演唱体制及元代社会思想的相对开放。至于早期正面母亲形象占主导地位,当与元代儒学气氛较浓及儒生参与戏曲创作有关;至明中期以后,随着进步社会思潮的涌动、世情小说的诞生及文学观念的转变,母亲形象开始回归生活现实,负面母亲形象及超脱了善恶二元观念的中性母亲形象的大量出现,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83191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杜贵晨;《金瓶梅》为“家庭小说”简论——一个关于明清小说分类的个案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艾丽辉;以家庭为题材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情况概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杨旺生;“儒家超人”文素臣——神话建构及消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胡务;蒙元皇后与元朝政治[J];求索;1990年03期
5 杜芳琴;;母贤子孝:“母道文化”的历史建构与实践[J];文史知识;2003年09期
6 梁晓萍;明清家族小说界说及其类型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7 罗斯宁;在闺阁文学和青楼文学的交叉坐标上──元杂剧妇女形象新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刘竞;论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683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8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