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
发布时间:2020-08-25 20:41
【摘要】: 感伤是人类情感的常态,也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古代抑或现代,感伤都曾经作为重要的情感资源,或积淀在作家的情感性格之中,或流露于文本的叙事风格。但长期以来,对感伤却一直缺少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本文拟通过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感伤体验以及表达方式的研究,探究感伤情感的本质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从而总结和建构中国现代的感伤诗学。 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第一章是对感伤本体的研究。论文分别从情感属性、诗学范畴、文学思潮等角度,对感伤进行了界定。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常态,每个人都会因现实的触动而产生感伤的情绪。但是,不是所有的感伤都能成为艺术。生活中的感伤令人痛苦,而审美的感伤则令人回味。艺术中的感伤源于感伤主体的“情感内省”,这种情感的内省能力使他们对现实中人、事的变化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体味。文学是人学,真正的艺术必须直面人类生存境遇,对历史社会及自我抗争过程中心灵的痛楚作出独到的表达。描写人类心灵的文学艺术作品,注定无法回避感伤。艺术的真谛就在于将感伤体验成功地转化为审美形式。 感伤常常与浪漫、忧郁、悲哀甚至颓废等情感或概念相互混淆,缠绕不清。这种理论的粘连和混淆必然会妨碍对感伤情感的准确定位。论文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划清其边界,理清其细微区别。第二章侧重于对中西感伤理论资源的梳理与辨析,着重阐述和分析了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追求及其理论建构。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对感伤这一诗学范畴都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西方美学历来重视对悲剧的研究,对感伤的专门论述则很少。自苏格拉底开始,到柏拉图、中世纪阿奎拉,再到黑格尔,一直视感伤为一种“软弱的”甚至“病态的”情感加以排斥。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怨”的概念与感伤有较多的相似度,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孔子“诗可以怨”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诗教”功能而不是对情感本身的发掘。 中国现代感伤的诗学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感伤诗学的承续,同时也是西方感伤诗学影响的结果,但它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与移植。现代感伤的诗学追求是在中国现代性语境中产生的,属于个体与群体存在的审美体验,是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作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审美维度之一,感伤与中国现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不可分割。 第三章从创伤记忆、边缘地位、漂泊困顿的生活经历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感伤体验。我们在作品中找到的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文学的感伤源自作家主体心灵的感伤,它与作家个性气质、生活经历、审美趣味密切相关,是作家主体选择的结果。表现“感伤”就是表现历史。现代中国的感伤源于时代的大变动,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个人对它的承受能力。缘小说的感伤风貌,深入而细致地探究作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细微心态,以及现实环境和时代风尚在他们心底的投影,是进入那段历史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侧重于对现代小说中的感伤倾向及其审美流变的研究,现代中国的感伤始终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密切相关,在感伤的流变和主题生成的过程中,感伤文学也完成了自身审美品格的建构。 现代小说的感伤倾向源于现代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感应。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启蒙、革命和救亡无疑处于主流话语的地位。但是,作为一个特殊而敏感的人群,作家对时代的感受必然是复杂的。在启蒙与革命的潮起潮落之间,必然会有一些作家基于自我内心要求去抒写他们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受,从而在创作中表现出与主流话语的游离。在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峰谷之间,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感伤潮流的涌动。苏曼殊以其独特的风格,开现代浪漫感伤小说的先河。五四时期的文学普遍存在着浓郁的感伤,郁达夫为现代感伤抒情小说提供了成功的审美范式。此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时代思潮的动向和重心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和转移。作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社会人生,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关心民生的疾苦。与此同时,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也日趋多元,感伤色彩明显没有五四时期那样集中、强烈、典型,而是呈现出多种形态。 第五章侧重于叙事和表达模式的研究。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过程中,第一人称“我”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与感伤连在一起。“我”感,易于走入抒情,走向感伤。唯有到鲁迅,“我”的反思特征才得以建构与深化,走到了“思”的层面,从而构成了对感伤的超越。书信日记体,是感伤作家喜用的一种载体。日记方便于自叙,所述又多包含“自伤”、“自怜”乃至“自恋”的成分,把日记塑造成小说的形式,用一己所伤感动他人,感动社会,这正是感伤与时代结合的重要方式。众多书信日记体小说形式,所包含的正是这种感伤的内涵。而在感伤文学语境中,第三人称叙事则带有辩诬的性质,从自叙走向自辨,感伤已被逐步消解。 感伤通常是因创作主体有所感触而引起的,因时空距离的不同情感的强度也有所差别。一种表现为“现时性”的宣泄。因为现实的直接触发,情绪相对就比较浓烈,创作主体无暇寻找情感的客观对应物作精致的表达,于是,直抒胸臆式的宣泄与倾诉便成了基本的表达方式。而当时过境迁,所经所历变成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往事,文学成为对往事的追忆与回想,审美距离也因此产生,这种感伤因为绵远悠长而更值得回味。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804172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晨曦;论冰波早期抒情童话中的感伤意绪[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婷;感伤的浪漫:艺术生成与价值取向[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江;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世纪儿”形象[D];中南大学;2010年
4 林淑玉;多维视野下的郁达夫散文文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4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