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与人类社会现实建构
发布时间:2020-08-28 01:39
【摘要】:当下数字艺术的发展方兴未艾。这一新兴艺术形态的出现已经呈现出迥异于原子艺术的诸多特征。任何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都是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奥秘的部分成果,都为人类社会现实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迄今关于艺术与社会现实建构关系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从对于数字艺术的功能考察和人类现实建构的哲学思辨两个对象的理解分析入手,把二者的关系问题放置在数字艺术与人类思想认识的开拓、数字艺术与人类自由情感的开拓两种具体关系中,力争从哲学的角度对数字艺术与人类现实建构的关系问题进行系统而详尽的分析。阐明数字艺术与人类社会现实建构的关系有利于数字艺术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审美主体的身心健康和全面进步,有助于当下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将会提升数字艺术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竞争力和在文化产业中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国民对数字艺术的鉴赏力和购买力。 所谓社会现实建构就是人类在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一切意识活动。所有这些意识活动的成果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概念、判断和思想观念。由于主体意识活动是一个社会主体在其独立的生命运动中所形成的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水平、具体内容和观念系统,因而,人类社会现实建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特殊性和主观性特征。私人意识形态和公共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共同构成了人类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人们通过消极被动的学习和受教育活动,通过积极主动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对于世界的把握和认知,完成人类社会现实建构。主体的社会实践动机多起于自身生命维持和发展的本能要求,也存在着一类与这种性质的社会实践不同的现实建构模式,它顺从人性的本能诉求,使得主体以自由的方式来参与其中,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媒介实践。媒介即人类创造的承载着特定信息或意义的文本符号。根据载体物理性质的不同,这些文本符号可以划分为原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两大类。其中原子媒介包括传统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而数字媒介包括新兴的互联网、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图书、数字报刊等。原子媒介和数字媒介都是人类积极主动的社会现实建构模式。 在全面检视和梳理原子艺术之于人类社会现实建构作用的基础上,发现了数字艺术的许多重要、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现实建构功能。艺术在人类历史上主要承担着情感建构的重要任务。但数字艺术较之原子艺术大大开拓了人类的审美疆域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力,将人类的自由情感体验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数字艺术颠覆了原子艺术业已形成的人类社会现实建构惯例,有资格、有能力全面承担真善美三大价值的建设,这主要归功于数字艺术依托的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功能。其中,以手机艺术为典型代表的一类数字艺术更是全面更新了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它集几乎所有原子艺术形态于一身,又在本质上不同于单一原子艺术,更不是他们的杂合,建构为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全艺术。全艺术最具革命性的意义在于在全社会塑造出一种普遍性的私人化、个体化的生存方式——数字生存,从而给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结构与功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其中造成人类的低碳化生存趋向是目前所观察到的较为显著的影响之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健康化尚难以判定。微博作为一种寄生于互联网上的亚艺术,较之博客,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特征,这归咎于其很强的娱乐本质。网络游戏是数字艺术中致瘾性最强的一种亚艺术,其成瘾机制虽不同于鸦片的生理刺激,但给参与者造成的精神障碍同样很严重,尤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极容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成为数字艺术系统中存在社会安全隐患的特例。数字艺术发展中出现的一定程度的低俗化现象主要源于社会根基和人性固有的根基,并非数字艺术本身所特有。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文化自身的自我约束机制,而以司法或行政的手段为辅。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022
本文编号:2806905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0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金海;;数字艺术:主体自由的契机与陷阱[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程金海;;数字艺术与审美经验方式的转变[J];电影评介;2007年03期
3 李鲁平;;关于文艺体制变革与文艺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邱秉常;;数字艺术传播的表现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桂荣;谷鹏飞;;数字艺术中的美学问题探究[J];河北学刊;2008年06期
6 马立新;;数字艺术创作论[J];理论学刊;2006年07期
7 马立新;;美在自由情感——一种新型美学观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9年10期
8 谢建明;论艺术创造与艺术伦理[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马立新;;数字艺术与数字美学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马立新;;论网络游戏的本体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眭东仔;数字媒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6年
2 姚小玲;精确传播与数字电视营销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6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