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写人学

发布时间:2020-09-18 17:22
   面对传统文化语境,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各种经典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总结和重新解读的写人范式和经验。各种小说评点文本以及其它有关文论著作,为我们带来了大量集结着丰富智慧的写人理论。在中西叙事学研究蔚然成风的今天,为了推动文本及文论研究的配套和健全,我们有必要着手构建一门本土化的“中国写人学”。 为了增强开放性和厚重感,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应当置于跨文化比较和古今演变的视野之下。在具体操作中,笔者拟采取现代修辞批评的理论方法搭建该学科平台。其中,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舞台理论以及角色观念、社会学修辞批评的性别意识、后现代修辞批评的符码化、话语化的思维模式,都有利于我们通过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和阐释中国经典小说的各种写人现象和写人模式。同时,由于中国评点文本的写人论主要从传统画论发展而来,因此,笔者决定在中国“写人学”的构建中自觉以传统画论的“形神”相对论为基础构架,主要探讨描形绘态、设色敷彩、摹神写心、传情达性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在描形绘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貌描写的“物象比拟”特征,并进而从性别诗学的视角,阐释了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倾向及其成因。关于人物姿态描写,中国古代小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男女异质的身势造型图景,这自然也取决于传统文化对男女两性刚柔不同的规约;在关于人物的坐立姿态描写上,传统小说则推演了“主坐从立”、“文坐武立”等社会角色化人生。 在设色敷彩方面,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服饰描写与肌肤描写基本上立足于传统“五色”文化,大多拥有一份特定的角色意蕴。其中,关于“五色”服饰的描写隐含着民俗修辞功能、政治修辞功能以及审美修辞功能。而关于女性“白衣”与“红妆”的描写更是外溢出不同的格调感。同时,人物容貌描写也是“五色”修辞性的,作者能够借以映现人物的“五常”属性和“五脏”症状。在色彩本身的修辞性制控下,中国古代小说关于人物的黑白肌肤描写更是潜蕴着对行性的表征,这主要表现在德性的褒贬、感知的美丑以及性征与非性征等层面。 在传神写心方面,本文首先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话语多是修辞性的,从标示“以形传神”的“如画”、“逼真”,到强调“形似神现”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到“神似”境界的“如生”、“若活”,展现出传统人物论的修辞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活画“声口”与追摄“丰态流动”是通向传神的两条必由之路,而“点睛”、“益三毫”以及白描、因人落笔则是通向传神的艺术手段。本文关于“写心”的探讨主要侧重于揭示传统小说言行描写对人物“心态”或“心境”表达的意义,并总结了借梦境写心和借环境写心两条艺术经验。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益源;《聊斋志异》对越南汉文小说《传记摘录》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1年04期

2 常金莲;世情与狐鬼——从《金瓶梅》到《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3 王平;叙述者、小说观念与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4 王恒展;已始“有意为小说”——《幽明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5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6 颜建真,庄瑞芹;《聊斋志异·二班》本事补[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7 尚继武;对男权的冲击和消解——论《聊斋志异》女权伸张[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8 王恒展;《东阳夜怪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9 周晓琳;“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10 沈天水;唐人小说与唐代婚姻法[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刘世杰;;《金瓶梅词话》的认识价值[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儒大;;浅谈《水浒传》的叙事艺术[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8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9 王连弟;;宋江理想的合理性与虚幻性[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石松;;《水浒传》中王进和《亚瑟王之死》中魔灵叙事作用的比较[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飞;孙楷第小说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吴秋s

本文编号:2821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21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