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06:33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文人结社非常盛行,这对于社团史、地域文化史、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但是目前对于明清时期文人结社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结社研究,亟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学界集中讨论的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社团尚不足四十个,本人经过查找资料,又考查出近三百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江南地区的八股文社、家族结社、遗民结社、耆老结社,同时还对文人结社与文学的关系、关于复社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意义、现状、可据资料以及研究设想,并且对文章所涉及的“江南”及相关概念作了界定。 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总体论述了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的情况,分别对结社的渊源、发展状况、社团的地域分布及结社的一般活动形式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至第五章为第二部分,分别论述了几种典型的文人结社,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认识江南文人结社的内涵。第二章研究的是八股文社:在梳理了明清江南文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文社的科举等诸因素以及文社的影响、意义。第三章以家族为视野,考察了明清江南家族与文人结社的关系:首先概述了江南家族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家族对结社的促进因素,再次论述了家族结社的类别、特点及意义。第四章研究了明清江南的怡老诗社:首先解释怡老诗社的概念,然后介绍江南怡老诗社概况,再分别论述怡老诗社的兴盛原因、活动特征,并进而对怡老诗社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第五章研究的是清初遗民结社:在考证了明遗民结社概况的基础上,论述了遗民结社的特点、活动内容,并以莲社《顽潭诗话》为代表,分析了遗民结社的文学创作。 第六章为第三部分,研究文人结社与文学群体的关系,在不考虑社团活动差异性的前提下,综合考察了文人结社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分别以诗歌、古文、词作为社团文学倾向的划分依据,概述了江南地区基于文人结社而发展起来的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文学群体;其次,论述了文人结社与文学流派的关系;再次,以基于云门诗社而发展起来的梁溪诗派为个案研究,旨在从微观的角度探讨文人结社与文学流派之间的联系。 鉴于复社的特殊性及研究现状,将复社作为特殊的个案进行研究,是为附论部分。该部分主要分析了与复社有关的三个问题:其一是复社的形成过程;其二是对复社兴起因素的再探讨,客观分析了张溥及其他数人对复社兴起的作用;其三论述了复社的构成及其与各分社的关系。 在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论述了明清江南文人结社在结社史上的地位,揭示了其对地域史、文学史、文化史的意义以及对民国初年文人结社的影响。综而言之,明清江南文人结社是江南士人诗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逝去的风雅。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明清江南文人结社概况
    第一节 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的渊源
    第二节 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的地域分布
    第四节 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的一般活动形式
第二章 科举与明清江南文社
    第一节 明清江南文社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影响明清江南文社的因素
    第三节 明清江南文社的影响与意义
第三章 明清江南家族与结社
    第一节 明清江南家族状况概说
    第二节 明清江南家族对结社的促进因素
    第三节 明清江南家族结社的类别及特点
    第四节 明清江南家族结社的意义
第四章 明清江南耆老与结社
    第一节 明清江南怡老诗社概况
    第二节 明清江南怡老诗社兴盛的原因
    第三节 明清江南怡老诗社活动及其创作
第五章 清初江南遗民与结社
    第一节 清初江南遗民结社概况
    第二节 清初江南遗民结社的特点
    第三节 清初江南遗民结社的活动
    第四节 清初江南遗民结社的文学创作——以莲社《顽潭诗话》为代表
第六章 文学群体与文人结社
    第一节 与结社有关的明清江南文学群体概述
    第二节 文学流派与文人结社
    第三节 梁溪诗派与云门诗社
附论 关于复社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再论复社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复社兴起的因素再探
    第三节 复社的组成及其与各分社的关系
结语:逝去的风雅
附录:明清江南文人结社考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郁;;文人之风[J];前线;2011年08期

2 刘志刚;;“靠天吃饭”:灾荒史视野下的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吴满强;;明亡清兴之际三方势力的博弈[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4 朱国勇;;灾年怪招[J];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2011年09期

5 莎日娜;;明清之际通俗小说中的“时政评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付优;;明清女性结社综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郑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8 王卫平;黄鸿山;;继承与创新:清代前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彭绍升为中心的考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林留根;;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与研究[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10 张兵;张毓洲;;庄廷鑨《明史》案与清初江浙文学生态[J];文学遗产;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华;近代观念之先声[D];苏州大学;2011年

2 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裴宏江;明清之际江南城镇的特殊文化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克诚;明代江南逋赋治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毛海莹;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金环;论吴伟业的“诗史”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陈雪军;明清之际嘉兴梅里词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良镭;江南地区明遗民群体生存方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春彦;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基层社会犯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萍;民国时期江南旅游的近代化历程(1912-1937)[D];扬州大学;2005年

4 杨敬;近代江南地区缫丝业女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瑞军;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徐明;论植物主题造景及在江南地区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马峰燕;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1520—1920)[D];苏州大学;2007年

8 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D];苏州大学;2008年

9 张连文;论明清之际大同地区卫所职能的转变[D];山西大学;2008年

10 李中会;元代典卖人口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8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48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e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