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辨要

发布时间:2020-10-21 17:13
   周振甫先生是当代著名“龙学”专家。他孜孜矻矻,勤耕不辍,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作《文心雕龙注释》因严谨确切,深入浅出,精炼流畅而被称为《文心雕龙》研究的普及本。本文以弥纶群言、辨正然否的方法,对《文心雕龙注释》中的创作论研究进行梳理、辨要、总结,评价其龙学成果,探讨其研究特点,总结其理论体系,力图还原周先生对刘勰文本理解之原意。 全文分三部分: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介绍周振甫其人及《文心雕龙注释》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本论部分以神性论、文质论、通变论三部分体现周先生《文心雕龙》研究的成果。 “神性论”取名《序志》中:“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中的“摛神性”,主要涉及《神思》《体性》两篇?谌莅??作家创作前的准备、作家与构思、作家与风格,论述了文学创作中人与文的关系。 “文质”问题是贯穿文学史的一条轴心线。历代作品围绕“文质彬彬”的轴心或左或右发展前进。文学史中的这一宏观现象在《文心雕龙》中亦有体现。“文质相符”是这一体大虑周的著作的一个核心线,也是“为文之用心”之所在。周先生结合文学史对“文”与“质”给予界定,得出中国古典文论范畴内的“文”与“质”不同于舶来的西方文论中“内容”与“形式”概念的观点。并全面论证了文与质二者统一互动且又相对独立的关系。 在争议较大的“通变”问题上,周先生定义刘勰“通变”是“以复古为革新”,即以变为主、以继承为基础的会通之变。通变的内容“文辞气力”和通变之数“参伍因革”都是在“通变”释意上的结论。 “神性论”、“情采论”、“通变论”这三部分符合当代文学理论的逻辑次序,体现了周振甫先生研究文心雕龙的体系性,是现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又一突出贡献。 结论中指出《文心雕龙注释》在“龙学”中的贡献和局限。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选题说明
引论
本论
    一、神性论
        (一) 静心养气以利文思
        (二) 秉才博学以厚文意
            1. 体、性释意及其关系
            2. 才、气、学、习
            3. 总其归涂,数穷八体
    二、文质论
        (一) 《文心雕龙》中文质的地位
        (二) 《文心雕龙》中文质内涵
        (三) 质与文的关系
    三、通变论
        (一) 通变观释义
        (二) 通变的内容:文辞气力
        (三) 通变的方法:参伍因革,通变之数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 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继华;“会通”与“适变”——《文心雕龙》的艺术历史哲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曾丽君;从诗学复古看诗之悲剧[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王顺贵;20世纪《毛诗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东疆学刊;2003年03期

4 林英德;钱钟书论神韵[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杨红旗;意境论与文化化合——兼论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潘新和;还《文心雕龙》“写作学”专著之真面目──走出龙学研究的“文学理论”误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陈良运;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8 石群山;浅谈宋代诗人、词人的创作补偿心理[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9 陶水平;《文心雕龙·隐秀篇》主旨新说[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徐正英;从《原道》篇看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4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6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7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10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亚宾;耶律楚材诗歌特质论[D];河北大学;2001年

2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丽芬;潘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5 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北大学;2002年

6 陈庆明;论汉代文学自觉因素的积淀及其价值[D];新疆大学;2002年

7 陆银湘;《诗经》“颂”诗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谢翊;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苏轼写作主体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康卫国;扬雄的文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严波;大众文化:重建中国文艺学的新思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0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50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